【疾病概述】 急性肾盂肾炎为常见的肾脏感染性疾病,主要为大肠埃希菌感染。
1.临床表现 主要为发热、畏寒、恶心、呕吐、腰痛、尿频、尿急,白细胞增高,尿检发现病原菌。儿童期常发生于有泌尿系统发育畸形的患儿。
2.诊断要点 常规临床检测手段较难将两者明确区分,国外研究人员采集了100名首次疑诊为尿路感染而住院的患儿血样,检测指标包括血清前降钙素(PCT)以及CRP、血沉、白细胞计数;有无肾实质损伤则通过99mTc-DMSA扫描确定。
3.治疗原则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予以充足水分,使之多排尿,并给予足量维生素C及维生素B。在选用有效的药物治疗之前,一般宜先做尿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为有效控制复发及根治感染,采用两月至数月或一年以上的抗菌药物治疗。在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或停药后,连续两次(两次间歇为1~2个月)尿的细菌培养转为阴性,才可认为暂时控制了病原。以后定期随访,复查尿液,以免感染继续潜伏。有高热、不安或因尿急、尿频影响患儿睡眠时,可予以退热、镇静药物。急性发作有排尿困难时可予碱性药物如枸橼酸钠或碳酸氢钠口服。
【影像学表现】
1.X线片 腹部平片的诊断价值不大,急性炎症阶段行IVU检查可显示为正常或局部肾盏显影不清,肾盂细小、充盈不良,相邻肾实质增厚。如继发黏膜下水肿,可见肾盂黏膜下线形条纹影像;如形成脓腔,在延迟后可见对比剂进入脓腔。
2.超声 肾脏可表现为正常或肾实质局部回声不均匀,病变界限不清,肾窦受压,皮髓质分界消失。炎症波及全肾时,可显示全肾弥漫性回声异常。
3.CT 平扫显示病变区肾脏肿胀,密度可正常或减低,伴有出血时可表现为高密度。增强后由于病变区组织缺血、坏死而导致对比剂灌注程度低于正常肾实质。病变多局限于髓质内,数目不等,大小不一,表现为自肾乳头向肾皮质呈放射状分布的楔形病灶,形成“条纹征”,间隔正常强化的肾柱和未受累的髓质。肾周筋膜可有不同程度的增厚(图8-3-3,图8-3-4)。
图8-3-3 CT平扫显示右肾轮廓增大,右肾实质密度不均匀减低,边界不清
图8-3-4 CT增强检查示右肾实质强化不均匀,髓质内可见多发楔形低对比剂灌注区,自乳头向肾包膜下皮质呈放射状分布,形成“条纹征”,病变边界清晰,中间可见对比剂灌注良好的区域,左肾实质灌注良好
4.MRI 表现与CT基本一致,对病变显示的敏感性高于CT。有助于观察病变的范围,动态增强检查可间接反映患肾的功能,同时可与肾脏其他疾病相鉴别,连续的跟踪扫描可评价治疗效果。
【临床检查指导】 超声表现正常不能除外肾盂肾炎。对复发性病例,应注意寻找有无膀胱输尿管反流或其他泌尿生殖道畸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