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颅外伤
头颅外伤在小儿外伤中很常见,对外伤后引起的颅骨骨折、颅内出血(硬膜外出血、硬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脑组织挫裂伤等,均要求CT图像具有良好的组织对比度,以为患儿治疗提供及时、准确的诊断信息,避免漏诊。颅内出血在CT图像上表现为高密度,与周围组织具有较高对比度。脑组织挫裂伤CT表现为低密度区内混杂有高密度点状、斑片状出血灶。若发生颅内渗血,可发展成团状高密度病灶,甚至引起脑内较大血肿,引起占位效应。但是单纯脑组织挫伤在CT图像上表现为脑实质的低密度灶,如CT扫描剂量过低,势必会造成CT图像上脑实质对比度低,容易漏诊。因此,北京儿童医院头颅外伤扫描的管电流设置较普通头颅CT扫描提高10 mA。
二、新生儿颅内出血
围生期、新生儿期颅内出血在新生儿头颅疾病中较常见,主要表现为脑实质出血、脑室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出血及硬膜外出血,这些出血性病变在CT上均表现为高密度影,使用低剂量扫描不会造成病灶的遗漏。对于新生儿头颅疾病推荐使用120 kVp,130 mA,轴扫扫描方式。
三、颅脑肿瘤
小儿颅内肿瘤好发于中线及颅后窝,常见的有星形细胞瘤、颅咽管瘤、髓母细胞瘤、脑干神经胶质瘤。使用CT进行颅内肿瘤探查的灵敏度不仅依靠肿瘤的密度即CT值,还主要依据肿瘤的占位效应和继发性脑积水征象。某些儿童颅内肿瘤因为存在脑脊液分泌增加(脉络丛乳头状瘤或癌)或脑脊液循环或吸收障碍,可引起脑积水。在婴幼儿及较小的儿童因其颅缝愈合不全,颅内压增高可致颅缝分离,病变部位以上的脑室和脑池扩张,同时在脑积水时,扩大的侧脑室邻近的脑白质内常可见到间质性水肿,在CT上表现为不规
(续 表)
则的低密度。
儿童头颅肿物常见的还有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和转移性肿瘤,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的影像学所见包括颅顶、颅底、眼眶的溶骨性破坏和软组织肿块。颅内转移性肿瘤病变常常多发,颅骨常常有破坏和增生伴软组织肿块和放射状骨针,并可见紧贴颅内板的半圆形或“D”形高密度瘤块影。
总之,在使用CT进行儿童颅脑肿瘤的影像学筛查及诊断时,瘤灶与正常脑组织或颅板间有明显的组织密度差及继发的病理解剖学改变,使颅脑肿瘤低剂量CT扫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四、维生素K缺乏症
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是由于维生素K缺乏导致某些凝血因子激活受阻的凝血障碍性疾病。CT表现为脑实质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偶见硬膜下出血及脑室出血。脑实质出血可累及几个脑叶,并血肿周围有环状或大片水肿。蛛网膜下腔出血使脑池密度增高,多见于大脑纵裂池、侧裂池,天幕出血则见“Y”形或“M”形高密度影。脑室出血可累及幕上及幕下脑室。因出血导致的占位效应,可进一步引起脑疝的发生。因本病表现为高密度的出血灶,因此病灶与正常组织具有较明显的对比度,采用头颅的低剂量扫描方案不会对诊断结果产生影响。
五、颅内感染性疾病
CT能明确诊断的儿童颅内感染性疾病最常见的包括急性坏死性脑炎及脑脓肿。急性坏死性脑炎累及双侧丘脑及周边灰质核团,病变中央区因常发生囊变和出血,CT表现为低密度。脑脓肿灶CT平扫早期表现为多房的不规则的低密度或等密度区,境界模糊,有占位效应。血源性脑脓肿常多发,位于幕上灰白质交界处。成熟的脓肿壁特征为圆形或椭圆形空洞,壁完整。脓肿内若有气体,则出现气液面。脓肿周围可见不同程度的低密度脑水肿区。颅内感染性病灶因为坏死、囊变及脓肿形成,使病灶与正常脑组织具有明显的密度对比度,再加之特异性CT征象,如发病位置、脓肿壁形成等,是CT颅内感染性疾病低剂量扫描的病理学基础。
六、儿童其他疾病
对于儿童先天性脑发育畸形、脑白质病、脑代谢性疾病等疾病,头颅CT也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这些疾病主要包括颅面骨发育畸形性疾病、脑憩室性畸形性疾病、脑沟和细胞移行异常性疾病、小脑扁桃体延髓联合畸形性疾病、脑膜/脑膨出、皮样囊肿、颅面血管瘤病、结节性硬化症等,CT可以快速准确地为临床提供形态学信息。这些疾病或表现为颅骨或脑解剖结构畸形,或表现为囊状低密度影,或表现为病灶内钙、铁盐异常沉积。适当降低CT扫描剂量,不会对诊断的准确性产生影响,因此对这些疾病,可以采用低剂量扫描方案进行扫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