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症状不明显时,可暂时不予特殊治疗,密切观察,注意防止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凡饮食、起居、摄生有节,避免过度劳累,病情大多数较稳定。此期可依据中医四诊实施辨证治疗,以扶正祛邪。白细胞总数过高者,症状明显者,在中医辨证论治基础上,可接受小剂量、短疗程的化疗,以防损伤正气,滋生变证。
(一)痰火郁结
[主证] 痰核瘰疬,皮色不变,按之结实,倦怠乏力,头晕心悸,舌质淡红,苔白腻,脉细或弦滑。
[治法] 疏肝解郁,通络化痰。
[方药] 延胡四逆散加减。柴胡、枳实各12g,赤芍15g,枳壳、延胡索、丹参、胆南星、山慈菇各10g,生牡蛎25g,生鳖甲20g,甘草10g。每日1剂,水煎服。
[方解] 方中柴胡疏肝解郁;枳实、枳壳、延胡索等行气通络;丹参、赤芍活血化瘀;胆南星、山慈菇化痰解毒;生牡蛎、生鳖甲软坚散结;甘草调和诸药。上述主药共奏疏肝解郁,通络化痰之功效。
[加减] 常加黄药子9g,增软坚解毒功效;若见乏力头晕明显者,加太子参30g,黄芪30g、天冬15g以益气养阴;若痞块明显者加三棱10g,莪术20g等破血软坚;便秘者加用当归芦荟丸以清热通便。
(二)积聚虚损
[主证] 痰核瘰疬串生,积聚痞块,腹部作胀,形体消瘦,面色少华,低热盗汗,或潮热起伏,舌质淡,苔白腻或厚腻,脉细数,或弦滑数,尺部重按之力。
[治法] 益气养阴,软坚散结。
[方药] 养正消瘤汤加减。柴胡、升麻各10g,党参、黄芪、生地黄、熟地黄、天冬、菟丝子、十大功劳叶、黄精、山豆根各15g,当归、山慈菇、玄参、山茱萸各12g,鳖甲、龟甲各25g。每日1剂,水煎服。
[方解] 因正气亏虚,邪毒侵入,气滞血瘀,痰凝毒结致瘰疬、痞块结于颈部、肋下等处,方中以党参、黄芪、当归益气养血、玄参、天冬、黄精、山茱萸、菟丝子、生地黄、熟地黄等滋阴补肾,共奏扶正补虚之效,以扶正祛邪;柴胡、升麻解郁理气;鳖甲、龟甲滋阴敛汗、软坚散结;山豆根、山慈菇、十大功劳叶等清热解毒。
[加减] 若腹部痞块明显者,加三棱10g,莪术20g以破血散结,软坚消痞;形寒肢冷、小便清长、便溏者加用补骨脂30g,淫羊藿12g或金匮肾气丸温肾益气。
(三)痰瘀湿热
[主证] 痰核瘰疬,积聚痞块,兼见黄疸,唇甲苍白,面色萎黄,尿黄或有皮肤紫癜,或有皮肤疱疹。舌质淡,苔黄腻,脉细稍数。
[治法] 清热利湿,化痰软坚。
[方药] 茵陈四苓散加减。白术、茯苓、泽泻、贝母各15g,三棱、莪术各9g,昆布、黄药子、猪苓、陈皮各10g,茵陈蒿16g,夏枯草6克。每日1剂,水煎服。
[方解] 脾虚生湿,毒蕴血瘀,日久则滋生湿热,湿热郁于肝胆,使肝胆失于疏泄,胆汁溢于肌肤、渗注下焦,则见肌肤黄疸,尿黄等症状。方中以白术、茯苓、泽泻、猪苓、陈皮、茵陈蒿等健脾渗湿、利胆退黄;三棱、莪术破血软坚;贝母、昆布、夏枯草软坚散结;黄药子解毒散结。全方共奏清热利湿、软坚散结功效。
[加减] 若湿热留滞肌肤,伴发带状疱疹者,加地肤子12g,黄柏18g或加味龙胆泻肝汤以清热利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