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性肝病的病机主要在于气血阴阳亏虚为本,湿热痰瘀为标,两者互为因果。但其病机演变是一个渐进加重的过程,因此治疗也应当从不同阶段来论治。
(一)分期论治
分期论治是从整体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辨别其目前所处的时期,然后根据本期的证型特征,辨证施治;而辨证论治则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进行病理概括,确定其所属何证,再针对该证予以相应治疗的过程。在酒精性肝病的治疗中,截断病因,尽早戒酒是其治疗的关键。根据酒精性肝病的病机演变过程,可将其分为三个阶段来论治。
1.早期
酒精性肝病早期以湿热之邪盛为主,邪盛而正气未衰,病位主要在脾胃,属于湿热内蕴,肝气郁结为主,相当于轻度酒精性肝病、重度酒精性肝病阶段,治疗则当疏肝理气,解毒清热化湿。
2.中期
中期属气血痰浊互结于内,气血湿热酒毒郁结于胁下,邪气盛而正气初衰,病位主要在肝、脾。此期相当于酒精性肝炎或早期肝硬化、肝纤维化阶段。肝胆湿热者当清利湿热为主;气滞痰阻者则应以理气化痰为主。
3.末期
末期以气滞血瘀,水湿内停,气血亏虚,三脏俱损,正气衰竭明显,此期相当于酒精性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因此当以益气活血,扶正固本,逐水利湿为主。
(二)辨证要点
1.辨阴阳
辨阴阳为酒精性肝病辨证的主要纲领,阴证主要表现为恶寒喜温,食少纳呆,喜热饮,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苍白或晦暗无光,身疲乏力,精神萎靡,声低少言,气短息弱,腹痛喜按,肢冷舌淡胖苔滑润,脉沉、细、迟而无力等;而阳证主要表现为身热喜凉,厌食,口干喜凉饮,心烦不安,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而臭,面色潮红或通红,狂躁不安,口唇燥裂,语声高亢,多言气粗,腹痛拒按,肌肤灼热,舌红苔黄,脉浮、洪、数、大有力等。酒精性肝病早期多以阳证为多,中后期则以阴证为多。
2.辨虚实
酒精性肝病首先是由酒毒湿热之邪蕴积于内,日久导致正气衰败,脏腑受损,最终气血阴阳俱衰而亡。但湿热酒毒之邪贯穿于始终,因此在早期,正气未衰,而湿热之邪蕴积于内,属实证,可见脘腹痞满不适,胁肋胀痛,恶心,欲呕,纳呆,不欲饮食等。而到中期或晚期,酒毒湿热之邪依然蕴结于内,但正气开始衰败,至晚期气血阴阳衰竭,脏腑功能失调,痰、瘀、水互结于内,虚实夹杂,本虚标实。故其晚期症状可见:形寒肢冷,神疲乏力,心悸气短,腹胀如鼓,如囊裹水,青筋暴露,胁下积块,其质硬如卵石,面色晦暗如熏,且日渐消瘦等。并且常生变证,如酒毒湿热之邪蕴而化火,灼伤血络,迫血妄行,或肝脾失于藏蕴和统摄,血不循血脉,溢出于外,可见赤痣血缕,掌腹红印,身有瘀斑、瘀点,甚至鼻衄、齿衄、呕血、便血等血出不止之症。
3.辨病位
酒食入腹,胃先受之,酒乃体湿性热有毒之品,长期嗜酒无度,则生湿热,湿热阻滞气机,加之嗜酒之人,多有肝郁,湿热阻滞则气机不舒更甚。故早期,病位主要在肝、胃。病至中期,肝郁气滞日久,血脉瘀滞;湿邪困脾,脾失运化,久则脾胃虚弱,痰浊内生,气血生化无源,故此期病位在肝、脾。晚期,气血亏虚,肾失濡养,肾气亏虚,久则阴阳俱虚,水湿内停;湿热之邪不去,痰湿困阻脾胃;肝郁气滞,瘀血停滞,水、痰、瘀互结于内,其病位在肝、脾、肾。
(三)治疗原则
酒精性肝病的病机主要在于气血阴阳亏虚为本,湿热痰瘀为标。随病情演变而病机不断变化,但湿热内蕴却贯穿始终。故治疗应当分期论治、辨证论治结合。其治疗原则为:初期以理气活血,解毒化湿为主;中期以理气化瘀,消癖化痰为主;晚期则以扶正祛邪,攻补兼施为主。
由于本病随病情发展,病机演变,气滞、血瘀、痰湿、水停等症可相互兼夹,且其变症较多,故临床辨证施治时应该针对具体病情,及时合理地选用理气活血、祛湿化痰、化湿利水等治法。
(四)证治分类
1.早期
湿热蕴结,肝郁气滞证
临床表现:发热口渴,腹胀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或疼痛,口干口苦,食少纳呆,恶心欲呕,小便短少黄赤,大便秘结或黏腻,泻而不爽,气味臭秽,舌红苔黄而腻,脉弦滑而数。
病机概要:酒毒湿热内蕴脾胃,肝气郁结,气机不畅。
治法:解毒化湿清热,疏肝理气健脾。
处方:柴胡疏肝散合葛根芩连汤加减。前方具有疏肝理气、活血止痛的作用,主治肝郁气滞、腹胀痞满、胁肋胀痛不适之症;后方能清利胃肠之湿热,主治口干口苦、食少纳呆、大便黏腻等症。
药物:柴胡10g,黄芩15g,陈皮10g,川芎15g,香附15g,枳壳15g,白芍15g,葛根15g,黄连6g等。
随症加减:湿偏重者加苍术、藿香燥湿醒脾;热偏重者可重用黄连、栀子等清热之品;伴有恶心呕吐者,加竹茹、橘皮以清胃降逆;纳呆少食者可加神曲、麦芽以消食导滞,胁肋胀痛或刺痛者可加丹参、赤芍等。
2.中期
(1)肝郁脾虚证
临床表现:胸胁胀满不适或刺痛、胀痛,多叹息,心烦抑郁,纳呆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红苔白腻,脉弦滑而细。
病机概要:肝气郁结,脾胃虚弱。
治法:疏肝解郁,健脾化湿。
处方:柴芍六君汤加减。本方疏肝解郁,健脾益气,主治胸胁胀满,情志抑郁,脾胃虚弱之肝郁脾虚之症。
药物:柴胡10g,白芍15g,党参15g,茯苓20g,白术15g,陈皮10g,法半夏15g,甘草6g等。
随症加减:若胸胁胀满者可加枳实、木香、厚朴等运脾理气;纳呆厌食者加砂仁、神曲、麦芽等理气开胃;若兼夹湿热者可加黄芩、黄连等清热化湿;若有血瘀之症可加丹参、赤芍、桃仁、红花、三七等活血化瘀之品。
(2)肝胆湿热证
临床表现: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头重身困,脘腹胀满或胁肋疼痛,口干苦,恶心呕吐,小便短少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濡数。
病机概要:湿热熏蒸,困遏脾胃,胆汁不循常道,泛溢肌表。
治法:清热化湿,退黄健脾。
处方: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饮加减。前方作用在于清热利湿退黄,使湿热之气从小便而走;后方作用在于利湿化浊,清热解毒,湿热并治。
药物:茵陈15g,茯苓20g,猪苓15g,泽泻15g,白术15g,桂枝15g,黄芩15g,滑石15g,石菖蒲15g,藿香15g等。
随症加减:如胁肋痛甚者可加柴胡、郁金、川楝子、延胡索等疏肝理气止痛;如热毒内盛,心烦懊恼,可加黄连、龙胆等以增加清热解毒之功效;如邪郁肌表,寒热头痛,当加麻黄、连翘、赤小豆、桑白皮等以疏表清热,利湿退黄;如恶心呕吐,可加陈皮、竹茹、法半夏和胃止呕。
(3)痰瘀互结证
临床表现:腹胀或伴有刺痛,甚或腹部积块,质硬而固定,按之胀痛更甚,头昏头重,形体消瘦,纳差厌食,面色晦暗,神疲倦怠,气虚懒言,舌淡紫,苔光薄,脉细数或弦细。
病机概要:痰瘀互结不消,癥积日久,正气渐损,脾运不健。
治法:祛瘀化痰,软坚散结,扶正健脾。
处方:膈下逐瘀汤合六君汤加减。膈下逐瘀汤重在活血化瘀行气,消积止痛;六君汤健脾益气,健脾化湿,两方合用,攻补兼施。
药物:五灵脂10g,当归15g,川芎15g,桃仁15g,牡丹皮15g,赤芍15g,乌药15g,香附15g,红花15g,党参20g,白术15g,茯苓15g等。
随症加减:如积块疼痛明显,可加三棱、佛手、延胡索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如痰湿内盛明显,可加白芥子、法半夏、苍术等燥湿化痰散结之品。
3.晚期
(1)肝肾阴亏,水湿困脾证
临床表现:腹大胀满,如囊裹水,甚至颜面、下肢水肿,脘腹痞胀,头晕目眩,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可有五心烦热,舌淡苔白腻,脉细缓。
病机概要:肝肾阴亏,湿邪困阻,脾阳不足,寒水内停。
治法:滋补肝肾,温中健脾,行气利水。
处方:六味地黄丸合实脾饮加减。前方滋补肝肾之阴,后方温补脾阳,温化水湿。
药物:山药15g,山茱萸15g,熟地黄15g,茯苓15g,泽泻15g,牡丹皮15g,厚朴15g,木香10g,白术15g,制附子20g,干姜6g,大腹子10g等。
随症加减:水肿较甚,小便短少,可加肉桂、猪苓、车前子等温阳化气行水;如兼胸闷咳喘,可加葶苈子、紫苏子、白芥子等泻肺行水,止咳平喘;如胸胁胀痛,可加郁金、香附、青皮、砂仁等理气活络;若有脘腹痞满,神疲乏力明显,可加黄芪、党参、山药、泽泻等健脾益气利水。
(2)脾肾阳虚,阳虚水泛证
临床表现:胁肋胀满,腹胀满有水,身肿日久,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形寒肢冷,腰膝酸冷,四肢倦怠,面色㿠白,大便稀溏,舌淡胖,苔白脉沉细或沉迟。
病机概要:脾肾阳虚,寒水内聚。
治法:温补脾肾,利水消肿。
处方: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济生肾气丸温补肾阳,真武汤温阳行水。
药物:制附子20g,桂枝15g,山药15g,茯苓30g,山茱萸15g,熟地黄15g,牡丹皮15g,芍药15g,白术15g,生姜6g等。
随症加减:小便清长,去泽泻、车前子,加菟丝子、补骨脂以温固下元;若水肿反复、精神疲惫,腰酸遗精,口干,五心烦热,肾阳久衰,阳损及阴,可加鹿角胶、菟丝子、龟甲胶等;若有气血亏虚之症可加当归、黄芪、党参等。
(3)正虚邪盛,水瘀互结证
临床表现:水肿迁延日久不退,肿势反复,四肢及全身息肿,皮肤瘀斑,腹胀痞满,腹胀如蛙,青筋暴露,形寒肢冷,神疲乏力,面色白,舌紫暗,苔白,脉沉细而涩。
病机概要:正气衰弱,水停湿阻,气滞血瘀,三焦气化不利。
治法:扶正驱邪,活血祛瘀,化气行水。
处方: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加减。桃红四物汤,养血活血化瘀;后方通阳行水。
药物:桃仁15g,红花15g,川芎15g,当归15g,芍药15g,生地黄15g,茯苓20g,猪苓15g,泽泻15g,白术15g,桂枝15g等。
随症加减:全身肿甚,气喘烦闷,小便不利,此为血瘀水盛,肺气上逆,可加葶苈子、泽泻、川椒目逐瘀泻肺;如有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则为脾肾亏虚之象,可合用肾气丸以温补脾肾,利水消肿;对气阳虚明显者,可配黄芪、制附子、益气温阳以助化瘀行水之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