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系统辨证脉学之系统论(中)

系统辨证脉学之系统论(中)

时间:2023-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系统质是指系统整体的属性、功能、行为。它只存在于整体水平的系统中,不同于系统内各要素的属性、功能、行为或其相加和,系统的非加和性,就在于系统质的存在。没有系统的特定结构,就不能产生系统的特定系统质。这种系统质的产生,说明了系统具有非加和性。在分化系统的情况下,原始整体分化出各部分而形成系统。一方面,原始整体的性能展开、发展形成系统的系统质。

主讲人 史俍元

一、系统论的内容

第一次明确提出系统论的是生物学家贝塔朗菲。他在著作中强调:把有机体当作一个整体或系统来考虑,认为生物学的主要任务在于发现生命系统不同层次上的组织规律,这是系统论的萌芽。

所谓系统性,就是以系统方式存在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和属性,它的形成、变化遵循着特定的规律,即系统规律,其具体内容很多,集中一点就是不服从“分解-还原”原理,或用“分解-还原”原理不能理解和处理。

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用优化系统观点看问题。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系统是普遍存在的。大至渺茫的宇宙,小至微观的原子,一粒种子、一群蜜蜂、一台机器、一个工厂、一个学会团体……都是系统,整个世界就是系统的集合。

系统理论目前已经显现出几个值得注意的趋势和特点。第一,系统论与控制论、信息论、运筹学、系统工程、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等新兴学科相互渗透、紧密结合;第二,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正朝着“三归一”的方向发展,现已明确系统论是其他两论的基础;第三,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模糊系统理论等新的科学理论,从各方面丰富发展了系统论的内容,有必要概括出一门系统学作为系统科学的基础科学理论;第四,系统科学的哲学和方法论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系统科学的这些发展形势下,国内外许多学者致力于综合各种系统理论的研究,探索建立统一的系统科学体系的途径。

系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情况来划分系统的类型。按人类干预的情况可划分为自然系统、人工系统;按学科领域就可分成自然系统、社会系统和思维系统;按范围划分则有宏观系统、微观系统;按与环境的关系划分就有开放系统、封闭系统、孤立系统;按状态划分就有平衡系统、非平衡系统、近平衡系统、远平衡系统,等等。此外还有大系统、小系统的相对区别。

作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系统论提出了与还原论非常不同甚至相反的观点。

(一)整体性原理

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把各部分的属性加起来不能说明整体。系统是一个整体,整体包含着两个以上的若干要素(部分),不含要素的整体不是系统,系统内存在着系统(整体)和要素之间的层次差异,对系统进行研究的着眼点和重点是这个整体。这里引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是系统质和要素质。

1.系统质和要素质 系统具有普遍性,除了数学上的抽象的点和古希腊人设想的原子之外,在现实世界上,内部不含有要素(部分)的整体几乎是不存在的。如每个中药方剂都是一个系统,它由两味以上中药组成,通过君臣佐使、七情合和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只存在于方剂整体水平的功效,它不是方内各药的功效的代数和,不能通过拆分各单味药的性味来直接说明。

系统质是指系统整体的属性、功能、行为。它只存在于整体水平的系统中,不同于系统内各要素的属性、功能、行为或其相加和,系统的非加和性,就在于系统质的存在。

要素质是指要素的属性、功能、行为。它是在要素水平上,不同于整体的系统质。例如,在钟表和其零件的关系中,钟表的计时功能是系统质,构成钟表的发条、齿轮的功能是要素质;油画蒙娜丽莎有韵味的微笑是系统质,颜料的理化属性和画布的性能是要素质;三个和尚没有水吃的整体特性是系统质,三个和尚和扁担的功能是要素质等。以上的例子诸位是否可以感觉到系统质和要素质之间的区别不是量的,而是质的。系统质有其特定的内容,即系统整体的属性、功能、行为既不是系统的结构,也不是特定的物质实体,不可能用还原的方法把它归结为什么实体形态或提纯为什么物质成分。

系统质的存在和表现的特定方式,即呈现系统与内外环境的相互作用,离开这种相互作用,系统既无从表现,也无从考察。系统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有载体,或称物质基础,即系统的结构。系统整体的属性、功能、行为是以系统的结构为载体或基础形成、存在、发挥的。没有系统的特定结构,就不能产生系统的特定系统质。但是,系统质不是系统的结构,结构也不是系统质的本质。系统的整体性或不可分解性在于系统质是系统整体所特有的,一旦把系统分解为要素,系统质就被破坏了。这种系统质的产生,说明了系统具有非加和性。

2.非加和性 非加和性是针对加和观提出来的。在数学命题中,完全数等于它的各部分之和的数。非加和观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该观点可表示为:整体≠部分之和。非加和性与系统论相表里。认为整体比部分之和更高更多,存在着不能用各部分相加来解释的东西。因此,把各部分弄清楚了,把对各部分的认识“加”起来仍然不能完全理解整体,特别是不能解释只存在整体中的那些更深刻、更本质的东西。所以我们需要研究和解释“部分之和”之外的东西。

这一段是解答上回讲课有群友表示不理解我的一句话“我们常说手术开膛剖肚,元气大散。除了组织破坏和体液流失,无形的气也是整体中的暗物质暗能量,是非加和性中的额外物质重要构成部分”的解释。

系统的非加和性就在于系统质和要素质之间是质的差别,不存在量的加和关系,因此不能用还原的方法从要素质直接解释系统质,也不能把系统质归结于要素质。

3.系统质和要素质间的层次关系 在系统的形成过程中,或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在系统与要素之间有着层次的差别,系统质与要素质的区别就是这种上下层次之间的飞跃性差别。

在分化系统的情况下,原始整体分化出各部分而形成系统。一方面,原始整体的性能展开、发展形成系统的系统质。另一方面,原始整体在结构上分化出各部分,在功能上分化形成各部分的属性、功能、行为。例如种子发芽生长,发展为植株,植株系统与其枝叶花果等要素之间,在量上有加和关系,但在属性、功能、行为上却各有自己的质的规定性,就出现了系统质和要素质之间的差别。

太阳系是银河系的要素,地球是太阳系的要素,人是地球的要素,但是同样的,器官又包含着自己的要素——组织,组织包含着自己的要素——细胞,细胞又包含着自己的要素——细胞核、细胞膜、细胞器等,细胞核包含着自己的要素——染色体、生物大分子等,分子包含着自己的要素——原子等,向上向下都可无限。这样物质世界在结构上存在着无限多个层次,形成一个层次序列,系统论把它称为“等级秩序”。

在基本层次序列中,在总体上从上到下存在着分化发生机制,在某些层面上存在着从下到上的组合机制。任何上下两个层次之间,都存在着母系统与子系统的关系。每一层都存在着特定的规律,反映该层次的本质,不同层次之间的规律是不同的,不能用上一层次的规律来解释下一层次的现象和本质,反之亦然。

4.非线性和偶然性 经典科学着重于研究了世界的线性相互作用、决定性的因果关系,并强调了它支配性的地位,拉普拉斯的机械决定论把这种思想推向了极端。这种决定论观点在医学领域的具体化为“特异性”概念,把因果关系理解为线性的,“因”与“果”之间是一对一对应的;因与果的作用是决定性的,造成了在中西医结合研究中,对特异性的追求经常遇到困难,特别是要找到特异性的“金指标”更难,研究者们深感困惑。现代科学研究发现,因果关系也好,事物的相互作用关系也好,有线性的,也有非线性的,有决定性的,也有非决定性的,即随机性的。随机性更是事物变化的一种规律,而且现象越是复杂,决定性就越少,随机性就越多,随着复杂性的提高,随机性的地位更加突出直至起主导作用。量子力学、混沌学等对随机现象及其规律做了深入的揭示,不但关于事物变化的初始条件不可能绝对精确,而且由于内在随机性,初始条件的微小偏差都会造成终末结果的巨大变化,形成蝴蝶效应。

非线性、偶然性、随机性、涨落、概率正在成为现代科学关于因果解释的更基本的概念,在生物学领域,“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的观点正在转变为“偶然性决定进化”的观点。人作为世界上最复杂的系统,具有一定的决定性特性,可以从一定角度找到特异性的因果关系,但是这不是唯一的,甚至不是主要的,更基本的还是随机性。中医所处理的疾病过程的非特异性已经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冲破特异性的局限,是医学发展的一个新目标,也是统一中西医的一个结合点。

系统的复杂性和分化成的不同的层次有并列关系,也有母子关系,各层次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关系网已经不是线性关系能够描述和解释的,这点在脉学中的表现很明显,后面再详细说明。

(二)联系性原理

即整体之所以大于部分之和,在于要素与要素之间、系统与要素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是这些相互作用构成了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整体性能的状态及其改变,主要根源在于这些相互作用的状态及其变化,而不是实体性要素的状态及其变化。

(三)有序性原理

即系统的整体性能不仅取决于系统的相互作用,而且取决于这些相互作用的有序化程度。这就是说,有序的相互作用促进系统的有序化,对应着系统的进化;无序的相互作用使系统的有序度降低,或走向无序化,对应着系统的退化。

(四)动态性原理

即系统在内外条件涨落的影响下,自己趋向并维持在一个有序稳定的“目的点”上。在自然条件下,系统是自我发生、自我发展、自我调节的,有一只“看不见的手”——自组织机制,把系统组织到有序稳定状态,这是系统运动变化的深层机制和规律,是不可还原、无法归结为什么特质物质成分的。

(五)整体最佳原理

即对系统进行调节的目标,是从系统整体出发,追求整体的最佳。整体最佳与部分最佳是不等价的,部分最佳未必能满足整体最佳,因为除此之外还有部分与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整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相互作用的有序化程度、系统的自组织机制等,这些因素对于系统的整体最佳更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为了满足整体最佳,必须从整体最佳的目标出发,来要求各部分、各种相互作用及自组织所必须达到的状态。

二、人体的系统性和脉象的系统性

(一)人体的系统性

人的时间结构是超解剖的,非平衡热力学创造性地研究了系统的内部时间,证明了每个现实系统都有自己的特定的具体时间,以特定的节奏、节律、周期等时间形式形成其特定的生命过程,从生到死有一个属于它自己的时间结构。人的每一个整体都是这样,它一方面能适应外环境的时间结构,另一方面在体内形成自己的时间结构,医学对此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如中医学的五运六气和子午流注理论。

人的功能性结构也是超解剖的。功能结构是指由相互制约关系形成的“相互作用结构”。其特点是以相互作用的功能活动把相关的要素组织为一个统一体,这种结构只存在于功能活动的过程中,它是活的,一旦功能活动停止,结构就不复存在,迄今为止没有什么手段能够把它“防腐”“定格”在解剖台上。《伤寒论》的六经就不是解剖的,而是功能性结构,无论是每一经的生理病理还是经之间的传变,都是功能性而不是解剖性。方剂的结构既不是空间的,也不是时间的,而是功能性的。近年关于肾脏本质的研究发现,肾的生理,比如反映着下丘脑、垂体与肾上腺(及甲状腺性腺)之间的功能轴的某些状态变化,这种轴是功能性的,不是一个独立的解剖单元。现在西医的神经内科研究发现边缘系统也是个超解剖的系统。

(二)脉学的系统性

我们在脉象研究的过程中发现,脉象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完整的整体生物信息系统,其信息特征的表达与机体内在的变化完全一致。机体组织结构的整体性决定了脉象特征的整体性;同时在脉象的整体性之下包含具有各种物理特征的单位,这些单位能够为我们的神经感觉系统逐个识别。从我们的研究结果看,在脉诊过程中可以运用手指的各种感觉功能感知与之相应的脉象特征。脉象所包含的所有特征单位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病机的各个层次在这个网络系统中得以被充分地说明和解析。

因此,研究脉象这个复杂的生物信息集合体,与系统论认识复杂事物特性的理论相吻合,用系统论的观点,从脉象整体入手进行深化研究,分析各级脉象系统与母系统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各级子系统的特点和规律,解决前人所没有解决的问题,将中医脉学事业推向新的辉煌。

下面是讲课过程中大家讨论的精华选段。

壶翁:无论是决定性还是随机性的现象,只是立足于研究事物本质过程中不同分析方法的称呼而已。方法论的建立使有些现实研究问题简单化了,但也有的弥散化了。事物本身没有变,变的只是处在不同的时空观念。借用心经的话:“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所以要知道进去了(分化指标),也要知道还要出来(统筹兼顾)。

史俍元:赞同壶翁老师最后一句话。其实这个系统论是在整体下透明地看细节的。能粗能细,能整体能细节。脉学可以形成一个独立的系统。系统可以分化不同的子系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