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舒缩有度”话“敛散”

“舒缩有度”话“敛散”

时间:2023-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敛、散指桡动脉血管收缩和舒张运动的态势。敛是桡动脉搏动扩张有限而迅速回敛;散是桡动脉搏动扩张有余而回敛态势不足。敛散要素可见于整体脉象,也可见于局部脉象。在此基础上,如果又表现“寒”“敛”脉象要素者,则为感受凉燥的病因诊断。临证诊脉,根据“浮散而热”的脉象特征即可做出感受暑热的病因诊断。在心理脉象中“敛”多表示心理张力较高,表明有紧张、关注、贪欲等;散则表示心理张力较低,大大咧咧或无欲无求。

主讲人 吴慧慧

敛、散指桡动脉血管收缩和舒张运动的态势。敛是桡动脉搏动扩张有限而迅速回敛;散是桡动脉搏动扩张有余而回敛态势不足。敛散要素可见于整体脉象,也可见于局部脉象。下面主要探讨敛散的临床表征意义。

桡动脉血管收缩舒张示意图

一、辨外邪

中医学认为,热则发散,寒则收引,故感受寒邪,经脉拘急,则脉管扩张不及而见“敛”象。感受热邪,经脉弛张,血中邪热透发,则脉管扩张有余而见“散”象。

临证诊脉,根据“刚敛而寒”的脉象特征即可做出感受寒邪的病因诊断。若脉象现刚、敛、沉,当加大指力至血流最大处;脉现稠而热、动,则为外受寒邪,机体阳气不得外出,郁闭于内,化热化火,即通常所谓“寒包火”,为麻杏石甘汤典型脉象特征。根据“刚寒而稠滑”的脉象特征即可做出感受阴暑邪气的病因诊断。在此基础上,如果又表现出右关脉尺侧缘“刚”的特征非常明显,且有“敛”象,则属阴暑直中入里。根据“缺乏荣润滑利”的脉象特征即可做出感受燥邪的病因诊断。在此基础上,如果又表现“寒”“敛”脉象要素者,则为感受凉燥的病因诊断。根据“热动而强”的脉象特征即可做出感受火邪的病因诊断。在此基础上,如果又表现“细”“敛”脉象要素者,则为感受火邪,热盛生风证。临证诊脉,根据“浮散而热”的脉象特征即可做出感受暑热的病因诊断。

二、辨气之虚实

阳气具有统摄功能,正气充足,统摄有力则脉见“敛”象;气虚统摄乏力则脉见“散”象。

临证诊脉,根据“浮粗而弱”的脉象特征即可做出过度劳伤的病因诊断。在此基础上,如果又表现“散”“迟”“缓”脉象要素者,则为劳力过度,伤耗阳气证;根据“寒而弱”的脉象特征即可做出阳虚的病机诊断,在此基础上,如果又表现“散”“浮”“数”脉象要素者,则为阳虚欲脱证;根据“浮散而寒”的脉象要素特征,则可做出亡阳的病机诊断;根据脉象特征“弱而散”即可做出气虚证的诊断;根据“枯而细”的脉象特征即可做出津(液)亏的病机诊断,在此基础上,如果又表现“弱”“散”“数”脉象要素者,则为津液外泄,气随津脱证;根据脉象“弱而散”的特征,结合“结”“代”及“浮”“沉”“迟”“数”之间的变幻无常,即可诊断为气脱证。

三、辨心理状态

在心理脉象中“敛”多表示心理张力较高,表明有紧张、关注、贪欲等;散则表示心理张力较低,大大咧咧或无欲无求。

临证诊脉,根据思相对应的动(特定振幅与频率)的脉象特征即可做出思伤的病因诊断。如果又表现“直”“敛”脉象要素者,则为“钟情迷恋”状态;根据与恐相对应的脉搏的“动”(特定振幅与频率)的脉象特征即可做出恐伤的病因诊断,在此基础上,如果又表现“敛”“直”“刚”脉象要素者,则为恐怖对象持定;若左关脉“敛”“细”,血流疾速前行,且向寸部窜透,给诊者以迫切、急迫的心理感受,这是当人们心情迫切,急于要做(完成)某件事情时出现的脉象,在此基础上,如果又表现“上”、寸部“热”脉象要素者,则为心理急迫,火热气血上逆证。

四、辨体质

临证诊脉,根据脉象“直强而热”的基本特征,就可以做出“木形人”的体质判断。在此基础上,如果又表现“敛”“动”“内曲”脉象要素者,则为木形人中的“善思劳心”之人;根据“薄、敛、细、弱”即可做出“金形人”的体质的判断;根据脉象“热而强”的特征,即可做出“火形人”体质判断,在此基础上,如果又表现“动”“浮”“高”“散”脉象要素者,则为火形人中性情粗犷,谨慎不足之人;根据脉象“厚而柔”的特征,即可做出“土形人”体质判断,在此基础上,如果又表现“散”“静”“粗”“长”脉象要素者,则为心底宽厚,人际关系和谐,思想明晰之人;根据脉象“厚粗而稠”的特征,即可做出“水形人”体质判断,在此基础上,如果又表现“来怠去怠”“缓”“散”脉象要素者,则为水形人中体质偏于“气虚”之人。

五、辨个性

临证诊脉,根据脉象“上、细、长”的特征,即可做出“少阳之人”的个性判断,在此基础上,如果又表现“动”“敛”“驶”脉象要素者,则为少阳之人中个性“魂强魄弱”者;根据脉象“沉下而缓”的特征,即可做出“太阴之人”的个性判断,在此基础上,如果又表现“深”“敛(尤其表现于左关尺部)”脉象要素者,则为太阴之人中个性“贪得无厌”者;根据脉象“直细而刚”的特征,即可做出少阴之人的个性判断,在此基础上,如果又表现“内曲”“敛” 脉象要素,则为少阴之人“贪心重”者,若又表现“浊”“敛”脉象要素,则为“嫉妒心强”者;根据脉象“厚而柔缓”的特征,即可做出“阴阳和平之人”的个性判断,在此基础上,如果又表现“粗”“散” 脉象要素者,则为“心胸宽广”之人,如果又表现“散”“来怠去怠”脉象要素者,则为“心理懒散”之人。

六、脉案分析

王某,女,55岁,济南市人,于2013年4月12日就诊。患者2个月前因紧张出现烦躁、焦虑,于精神卫生中心诊断为“焦虑症”,服用抗焦虑药物(具体不详)1个月余,效果一般。刻诊:发作性焦虑烦躁,汗出,自觉发热,身体消瘦,胃部饱胀感,食不下咽,无恶心呕吐,无头晕头痛,无耳鸣,纳眠差,二便调。既往无重大疾病史及特殊疾病史。舌红苔薄白。

根据系统辨证脉学体系,患者脉象表现为:①整体脉象:敛、直、热、强、上、疾、进多退少。②左三部整体脉象:敛、直、上、有“脉脊”;右三部整体脉象:刚、敛、直。③左寸脉:“思”动、上、热;左关脉:敛、直;左尺脉:敛、直、细、枯。右寸脉:热、强;右关脉:敛、刚、“挺直”;右尺脉:敛、“挺直”、细。

齐向华教授凭脉辨为不寐(思虑过度状态——志意持定)。投以:沙参30g,麦冬30g,玉竹15g,桑白皮20g,白鲜皮20g,玄参15g,防风15g,钩藤30g,天麻30g,7剂。患者服药后焦虑、烦躁症状减轻,在原方基础上加羚羊角粉2g(冲服),朱砂0.5g(冲服),服15剂后,患者诸症消失。

分析:患者整体脉象强、直、热、敛表征患者为木形善思之人;左三部整体脉敛、直、有“脉脊”,左寸脉“思”动,右关尺脉敛、“挺直”表征患者思虑过度,志意持定;右三部整体脉刚,脉上、疾表征患者急躁,心理张力高。

《儒门事亲》:“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郁久化火、化热,则寸脉热;《重订严氏济生方》:“思虑过制,耗伤心血”,加之火热灼伤阴津气血,以致阴津亏虚,则左尺脉细、枯。《不居集》说:“心经因使心费神,曲运神机,心血必耗,心气必亏,心包之火逆甚,则心神必不宁而荡散。心烦壮热,不寐怔忡……”故本病病机总属思虑过度状态(志意持定),治当滋阴清热,解思定虑。

方中沙参、麦冬、玉竹甘润,滋阴清热泻火以治阴血津液亏虚;玄参味苦性寒,滋阴清热泻火;取桑白皮、白鲜皮、防风辛散之性以疏解其紧张心理;羚羊角味咸、苦,微寒,《神农本草经》:“主明目,益气,主恶血注下,辟蛊毒鬼不祥,起阴,安心气,常不厌寐,生川谷。”此处取其疗患者持定心理;天麻、钩藤镇降气逆,滋阴潜阳以调整逆乱之气机;朱砂甘、微寒,清心镇静安神以助阳入阴。诸药合用,则阴血津液得复,思虑得除,诸症可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