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 田康
叶天士言“吾吴湿邪害人最广”,朱丹溪认为“湿热相火为病最多”,湿邪为病多种多样,致病广泛。路志正曾说“湿邪不独南方,北方亦多湿病”“百病皆由湿作祟”。伤湿者多病机复杂,湿邪在脉象反映上多难发觉。准确地从脉象分辨出湿邪,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湿气的脉象具有柔而遏制的特点,湿邪为病多样,湿气困阻可出现头部如有物裹,如《内经》中“因于湿,首如裹”。湿气困于四肢筋骨可致痹病,如《内经》中的“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以及“湿气胜者为着痹”。湿气困阻皮肤可致皮肤病,如“汗出见湿,乃生痤痱”。湿气伤肺可致咳嗽,如“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湿气伤脾胃可致泄泻,如“湿胜则濡泻”等。湿气在肌肉,可致肌痹,痿证如“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痹,伤于寒湿”,“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由此可见湿邪致病之广泛。
湿气表现出的脉象,古代医家总结为脉涩、脉缓、脉沉、脉濡、脉细等。
脉涩是脉象反映体内湿气的重要表现。齐向华教授认为真正代表湿邪的脉象特征是古人所说的涩脉,《医灯续焰》曰:“寒湿袭人,肌腠痹着,气道不利,脉安得不涩。”涩脉主湿的论述,又见于《脉经》中“脉来涩者,为病寒湿也”,《四言举要》中“涩脉少血,或中寒湿”,以及《濒湖脉学》中认为涩脉是“寒湿入营为血痹”。
脉缓也是湿气在脉象上的重要表现。湿气缓滞,可导致人体气血运行不畅。《脉确》中即指出湿气表现为脉缓源于湿气的濡滞的特性,认为“湿气濡滞,故脉缓”。《濒湖脉学》中认为缓脉反映的是卫气有余,营气不足,能体现湿邪致病,认为“缓脉营衰卫有余,或风或湿或脾虚”。脉象浮缓,说明感受风邪,同时兼有湿气,如《濒湖脉学》中指出“浮缓风湿”。而沉缓则为中湿较重,兼有寒气,且寒气较湿为甚,沉缓也能表征湿气的病位较深。《类证治裁》认为“沉缓湿在里”。迟缓者也表征寒湿,但湿气较寒气为甚。《诊家正眼》认为“迟缓湿寒”“沉缓寒湿,缓细湿痹”。而久居湿地者,脉象也可以反映出湿气对人的影响,如《四诊抉微》引吴昆言“东南卑湿,其脉软缓”,认为久居潮湿之地者,脉象可见软缓。
关于脉沉,湿气为病,虽风湿脉浮缓者,在浮取位置上也是偏沉的,与浮缓所强调的沉取无力并不矛盾,这与湿气重浊的性质有关。有关湿邪为病脉沉的论述,《类证治裁》言“身痛脉沉为中湿”,《四言举要》言“沉细痹湿”。
《难经》认为中湿之脉“沉濡而大”。濡脉脉象浮而细软,轻按可得,重按反不明显,多为内伤生湿者,或久病伤正,湿邪留恋不去者。濡脉伤湿,多兼有脾虚血虚。《濒湖脉学》认为“濡为亡血阴虚病,髓海丹田暗已亏,汗雨夜来蒸入骨,血山崩倒湿侵脾”。
脉细:湿邪致病,气机不畅,气血运行受阻,故而表现为细。与气血虚衰所表现的脉细有不同。《四言举要》中重视细脉与湿气的关系,认为“沉细痹湿”,“细脉为湿”,“缓细者湿”。《濒湖脉学》认为细脉所主之病“若非湿气侵腰肾,即是伤精汗泄来”。 《类证治裁》认为“伤湿之脉细濡”,“湿脉沉细,与痉脉相似,而症不同,湿则身痛,痉则身不痛”。
总结古代医家对湿邪脉象的描述,湿气的脉象表现出柔而遏制的特点。湿邪伤人多难发觉,《张氏医通》认为“湿气熏蒸,人多不觉”,湿邪不像寒邪、热邪一样明显,所以湿邪容易被忽视。多在人不知不觉中感受湿邪。湿邪重浊、黏滞,中湿邪者多头重如裹,四肢沉重,舌苔厚腻。且多中于人体的下部,即《素问》所认为的“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湿邪总的特点可以归结为《医源》中所描述的“柔而遏”,而湿邪的特点和湿邪表现在脉象上的特点具有一致性,也具有柔而遏制的特点。
齐向华教授认为,感受湿邪的突出脉象特点是“稠滑而短”,血液质地黏稠,血流前行不利所造成的一种黏滞不畅的细腻感觉,与涩脉的“如雨沾沙”不同。这种黏滞不畅的细腻感觉也可以归结为“柔而遏制”的特点。细腻的感觉即是柔,黏滞不畅即是被遏制的感觉。
古代医家对湿邪脉象的描述,如涩、沉、细即是遏的表现,缓、濡即是柔的表现,所以湿邪脉象的特点也是“柔而遏制”。其与正虚不能鼓动者相鉴别则体现在受遏制上。表现在血流速度上可为涩、缓,表现在脉搏的搏动上则是细。而湿脉也往往难以归结为单一的脉象,且湿邪多兼其他邪气,故多为兼脉。
下面是讲课过程中大家讨论的精华选段。
史俍元:“柔而遏制”是这次讲课的精华。如油入面。
田康:湿气具有弥漫性,但是不能忽视这种被遏制的特征,这个是与正气虚所表现的柔所鉴别的。湿邪发病难以被察觉,湿邪很隐匿,不像寒邪、热邪一样烈。刘纯说湿邪“伤人于瞑瞑之中”,发病缓,症状轻。一旦发现,往往病时已久。看病的时候又容易被忽视。风湿相搏可见弦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