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理脉象探析

心理脉象探析

时间:2023-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被称为“脉象读心术”的心理脉象悄然出现在中医诊断领域。2.心理脉象是独立于病脉之外的一类脉象。揭示了与心理活动有关的脉象变化,广泛地存在于一切个体的各种心理脉象之中,说明心理脉象是客观存在的。4.提出了心理脉象的特异性脉象成分。《内经》对心理脉象及其规律的探讨,开启了中医脉象心理研究的先河,奠定了心理脉象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的实践意义。

主讲人 王宜艳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剧,人们的生活节奏也急剧加快,尤其是以都市白领为主体的人群,其工作压力大、紧张度高、生活节奏快。这类人群因长期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而又得不到应有的调适,会使其身心过度疲劳。久而久之,必然会导致焦虑不安、抑郁、精神障碍等心理问题和疾病。从生理角度讲,长期精神高度紧张也会使其内分泌功能失调,人体免疫力下降而导致各种疾病产生,甚至会导致过劳死,其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心理疾病应引起社会广泛重视。

近年来,被称为“脉象读心术”的心理脉象悄然出现在中医诊断领域。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是不能直接感知的”,中医心理脉象打破了这种认识,并把人类心理情感活动变成从脉象上可知、可识、可读的一门学科,是对传统医学心理学的一项突破。

脉象是“形与神俱”的多重信息源。《素问·宣明五气篇》曰:“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提出了五脏与神的对应关系。《灵枢·营卫生会》曰:“血者,神气也。”指出神除五脏之外还寄舍于血脉之中。《素问·脉要精微论篇》云:“夫脉者,血之府也。”说明了经脉是血与气汇聚的地方,脉象的变化可以反映气血的盛衰变化。

《灵枢·本神》曰“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则是说五脏精气的盛衰可以直接影响情志的变化。而情志过激也会影响五脏功能失常而产生疾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指出:“肝……在志为怒,怒伤肝;心……在志为喜,喜伤心;脾……在志为思,思伤脾;肺……在志为忧,忧伤肺;肾……在志为恐,恐伤肾。”就说明了这一点。

心理脉象一直是历代中医大家在研究形神关系时所注重讨论的内容之一,追其渊源,早在《黄帝内经》时已有关于心理脉象的记载。分析和挖掘我国历代医著对心理脉象的论述,了解中医心理脉象的源流,汲取其中精华的部分,对研究心理脉象的实质,探讨人类的心理过程,诊治心理性疾病和保障身心健康有重要的意义。

一、古代心理脉象的演变

古代中医心理脉象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以《内经》为代表的奠基期,以《脉经》为代表的发展期,以《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为代表的成熟期。每一时期都有各自不同的学术特点,现在就对每一历史阶段的脉象特点做以下分析。

(一)《内经》心理脉象

《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较为系统的医学经典巨著,成就了无数的名医大家和医学流派,并以其博大精深的丰富内容,提出了有关心理脉象的研究体系。寿小云将《内经》心理脉象特点总结为以下五个方面。

1.心理脉象是人体心理活动的产物。

2.心理脉象是独立于病脉之外的一类脉象。如《素问·经脉别论篇》阐述心理和脉象之间应变关系时说:“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揭示了与心理活动有关的脉象变化,广泛地存在于一切个体的各种心理脉象之中,说明心理脉象是客观存在的。

3.心脉之间有特定对应的关系。《素问·奇病论篇》云:“有病痝然如有水状,切其脉大紧……不能食,善惊,惊己,心气痿者死。”以及《素问·脉要精微论篇》中所述“数则烦心”,均体现了心理活动与脉象的对应关系。

4.提出了心理脉象的特异性脉象成分。如《素问·大奇论篇》说:“肝脉骛暴,有所惊骇。”分析惊骇对应的肝脉骛的脉象成分,其中躁动不安、急疾和散乱的指感特征是惊骇这种心理脉象的三种特异性脉象成分,不同于传统的二十八种脉象。

5.强调脉、证、病机并重。《内经》对心理脉象及其规律的探讨,开启了中医脉象心理研究的先河,奠定了心理脉象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的实践意义。

(二)张仲景及《脉经》心理脉象

张仲景在他的学说中往往以脉代症,以脉阐述病机及传变规律。《伤寒论》中多有论述,如“烦躁……脉数急者,为传也。”“脉紧反去者,为欲解者也。”“独语如见鬼状……不识人……脉弦者生,涩者死。”等,都是以脉阐述心理失常的疾病及传变规律。

张仲景开创了通过脉诊直接感受患者即时心理活动或情感变化的先例,如《伤寒论》指出:“脉浮而大着……羞也”“人愧者……脉浮”“人恐怖者……脉形如循丝累累然”。

另外,张仲景论述心理脉象时采用的脉象与后世临床应用的24脉基本相同,易于后人的认识和普及,但缺少特异性。

王叔和的《脉经》则比较注重系统化和规范化的研究,把脉和证对立起来,形成以脉主病的单系列,但是由于每种脉象可以出现在多种疾病和心理情况上,而每种疾病和心理在不同病因病机状态下,又可以反映为多种脉象,所以在临床上采用某脉主某病还是不太现实的。总的来说,《脉经》在心理脉象方面的研究不像《内经》和《伤寒》的特色那么明显,但对后来心理脉学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三)陈无择与七情心理脉象

中医古籍的“七情脉”是心理脉象的最早范本。七情心理脉象源于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陈无择指出七情对应的脉象为散、激、涩、结、紧、沉、动。

自陈无择后,古人更多地把对心理情志活动的认识,以7种特定的心理脉象形式反映出来,如《古今医统》说:“七情之脉,内伤五志。喜则脉缓,悲短则忧涩,思结恐沉,惊动怒急。”此时的七情脉成为了中医心理脉象的主导成分,也为现代心理脉象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现代心理脉象的发展

近几十年来,各种新的脉法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出现,在心理脉象方面首推寿小云的“寿氏心理脉学”,其次是齐向华教授的“系统辨证脉学”,他们在研究心理脉学方面各有特色,我个人更喜欢齐向华教授的脉学理论,所以在此详论齐向华教授的系统辨证脉学对心理疾病的诊断作用。

(一)寿小云心理脉法

北京寿小云将脉诊引入到心理学领域,首次把中医脉象划分为中医病脉体系和中医心理脉象体系两大脉象体系,并把心理现象研究从中医病脉体系扩展到心理脉象的研究领域,形成中医病脉脉象体系之外的又一新的脉象研究体系。

这一体系是一个包括脉象本身的变化、脉管周围组织形态学变化,以及脉象振动觉变化在内的综合的脉象信息网络。脉诊、尺肤诊以及脉象振动觉、脉象温度觉感应的结合,扩大了信息的来源和信息量,尤其是脉象振动觉频率变化多端,特异性很强,成为心理脉象的主要鉴别指标。

寿小云运用这一独特的脉象理论体系加以自己的临床实践,对各种心理状态的脉象特征进行研究总结,提出了人类多种心理状态的脉象特征,开心理脉象研究之先河,为脉象信息多源化做出了贡献。

(二)齐向华系统辨证脉学

山东齐向华教授融合古今脉象研究的理论核心,结合自身脉象研究成果,将系统科学和心理认知科学引入到脉学研究当中,形成了系统辨证脉学。他强调分化和运用手指单因素感觉通道,相对应地提取脉象中各种物理信息,将复杂的脉象系统分化为各种单一物理因素——脉象要素。

系统辨证脉学具有系统性和辨证性两大特点,将物理性质不同的各种脉象要素密切联系,形成不同的层次和子系统,表征出体质个性、病因病机和西医疾病的整体“疾病过程流”,以此为基础形成脉-证-方(针)相应的临床辨证辨病思维模式。

虽然系统辨证脉学没有专攻心理脉象这一方面,但是其对心理疾病的诊断很有特色。齐教授认为脉象在心理疾病的诊断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判断个性 个性即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是表现一个人心理活动中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点的总和。如性格急躁者,其脉象特点表现为:脉数、疾,脉搏起始端升起疾速;而心理敏感的人,其脉象特点为:脉细,管壁张力高,脉搏高峰段停留时间短。

2.判断心理经历 心理经历指的是不良事件作用于人体,导致一系列的心理应答反应,由于时间的久远,虽然具体的事件已经不曾记忆,但会在潜意识中留下“情结”影响其心理、行为等,脉象可以发现曾经遗留的心理痕迹。比如:早年孩童时代父母早亡、离异、生活环境不利等,或长期生活艰辛,内心苦楚,右尺脉显示滞涩或苦涩不畅感;再比如长期郁闷不舒者,左手脉会有麻涩感等。

3.判断情志过激 人类的情志活动是机体对外界的精神刺激或既往刺激痕迹的一种“应答性反应”,《内经》简称“七情”。这与古代的七情心理脉象类似,但是融合了现代脉象信息后,则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现代心理脉象系统。

以怒伤脉象为例来说明:怒志致病的脉象特征中局部脉象特征为凸、热、左关脉凸起,随搏动出现热感播散。整体脉象特征为:数:见于生气的心理应激期,生气争执的过程中或心情没有得到平静,情绪激愤,交感神经保持高兴奋性,心率加快;粗、高:心理应激状态,心脏搏出量加大,外周血管扩张,脉搏的起伏程度较大,气血趋向于体外肌表;疾:心理应激期的血流速度加快;动:脉的起始段和搏动最高点出现抖动的“躁动”之象,是血管高频谐波增多的缘故。

4.判断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是特定时刻或时间区间心理信息内容保持相对不变时,心理系统各种要素及关系和功能存在的总和。心理状态就是大脑完成一次相对独立的信息输入、加工、输出的最小功能单位。

齐向华教授将心理状态分为五种,分别为烦躁焦虑状态、惊悸不安状态、郁闷不舒状态、思虑过度状态以及精神萎靡状态。如烦躁焦虑状态是指病人心境不良,觉得事事不如意,不顺心,想发脾气,甚至出现焦躁不安,坐卧不宁,常见的脉象表现是右尺脉和左寸脉的脉搏起始的勃发、躁动感。

5.判断心理疾病的易患性 如脉疾、数表征性情急躁,易患烦躁焦虑;脉宽、缓表征性情宽厚,易致郁闷不舒等。

总之,心理脉象所反映出的个性、心理经历、心理应激和心理状态的不同层次,将人的心理活动贯穿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系统。心理脉象的评定过程本身就具备心理治疗的功能。心理脉象的研究,为构建本土化的心理学打下了基础,也为中医病因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心理脉象的优势在于,即使患者不表述,医生也能通过把脉感知对方的心理特征、性格特征并加以中医心理辅导。当人们患有心理疾病而心怀恐惧,难以向他人倾诉时,心理脉象以一种最平易近人、被人友善接受的心理交流模式进行心理的疏导和治疗。

心理脉象是一门新兴的直接认识人类心理的科学,伴随心身医学的发展、心理脉象研究的深入,将对人类身心健康有着更大的贡献。

下面是讲课过程中大家讨论的精华选段。

张山:请问各位老师,平常诊脉一般用多长时间?比如心理脉及病脉,是同时察看,还是分别诊察?即前一段时间诊心理脉,后一段时间诊病脉?

史俍元:脉诊几乎是瞬间的,频道不停转换。诊的时间长短是为了概率和准确性。初学者可以诸家脉法慢慢地练。

张华祚:这跟个人的感觉通道开放时间长短及注意功能的强弱有关,比如齐教授诊病人脉大概时间不到3分钟,我们通过锻炼也可以逐步缩短反应时间。至于先病理还是先心理脉象,那就看个人习惯了,只要不遗漏脉象信息就好。

张山:好的,“频道不停转换”,记住了。“从感应脉象到判断结论”“通过锻炼也可逐步缩短反应时间”,确是其理。

壶翁:先心理还是先躯体,要看个人对具体疾病的认识层次问题。我一般是交替说,从上往下说完,再整体说主次问题,推定背景人生和情结。最后综合处方而已。

张华祚:同一个脉象特征可能既有躯体上的不适,又有心理脉象的参考价值,这个不要忽略才好。这就是我想讲的共时性问题。形神一体,并行而或隐或现,不因不出现而消失,也不因出现而偶然。有意义的巧合,是无形的量变所致。是时空圈突破的节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