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过度紧张或兴奋及情志忧郁均对心律失常有不良影响,严重时甚至可以导致严重心律失常,引起晕厥或死亡,所以,患者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做到平静、安宁、舒畅,避免过激情绪。
音乐对精神、神经系统有良好的影响;可以减少呼吸道阻力,影响胃肠消化功能;可以产生镇静和镇痛作用,对心血管系统亦有作用。患者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通过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声、音色来调节大脑边缘系统和脑干网状结构的功能。通过这些神经结构对人体内脏及躯体功能起主要的调节作用,促使其分泌一些有益健康的激素、酶和乙酰胆碱等物质,从而达到镇静、镇痛、调整心律、降低血压、调节血流量、改善肌肉紧张程度和促进消化功能等作用。由此可见,心律失常患者亦适合用音乐治疗。通过音乐治疗,可调整心律、降低血压,对改善心肌供血有较好的辅助作用,可使其心慌、心前区不适等症状得到改善。
音乐所引起的情绪随乐调、节奏、旋律、节奏、布局、谐声及音色等因素而异。每个乐调都可表现一种特殊情绪,不同曲调、节奏、旋律、谐声引起的生理效应是不同的。国外学者研究表明:快速和愉快的乐曲可以使肌肉增加力量;音调和谐,节奏徐缓的乐曲可以使呼吸平稳;音乐优美的歌曲或悦耳动听的器乐曲可以调节自主神经,使大脑得到休息,帮助人们解除疲劳。
因此,音乐治疗的配方选曲极为重要。音乐处方亦应根据不同疾病及患者的民族、地区、文化程度、爱好情趣、欣赏水平、性格因素等来确定,且不宜长时间单用一曲,以免久听生厌,而应选择情调、节奏、旋律等方面和谐、协调的多支乐曲。
一般缓慢型心律失常的患者宜用情调欢悦、兴奋、节奏明快、旋律流畅而音色优美的乐曲。如“喜洋洋”“步步高”“欢乐的天山”“假日海滩”“金蛇狂舞”“采茶扑蝶”“苹果飘香的时候”“春天来了”“心花怒放”“娱乐升平”。
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患者则宜用情调悠扬、节奏徐缓、旋律清逸高雅、风格娟秀的乐曲。如“春江花月夜”“汉宫秋月”“烛影摇红”“江南好”“姑苏行”“平沙落雁”“渔舟唱晚”“良宵”“塞上曲”。
有些流行的现代乐,如爵士乐、摇滚舞曲、霹雳舞曲,其音调怪诞,乐声刺耳,节奏疯狂,声音嘈杂,如果长期听这种音乐,则会对神经系统产生强烈刺激,甚至破坏心血管系统的正常功能,给人的健康带来一定损害,对于心律失常患者则更为不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