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培育与弘扬宁波城市精神的路径

培育与弘扬宁波城市精神的路径

时间:2023-02-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编印“宁波城市精神”宣传手册和宣传画,在全市范围内发放。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教育引导广大市民群众大力弘扬宁波城市精神,展现宁波人的风采,提高文明素质,做创建文明城市的主力军,以优异成绩为新时期宁波城市精神增光添彩。二是大力宣传宁波城市精神。
培育与弘扬宁波城市精神的路径_宁波文化强市建设研究

第三节 培育与弘扬宁波城市精神的路径

城市精神不只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培育与弘扬当代宁波精神,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实践,也是引领精神富有的重要任务,更是促进宁波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撑,因此,要努力抓好营造人文环境、加强城市文化建设、完善制度设计等环节。

一、营造人文环境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培育与弘扬城市精神

一是宁波城市精神的培育与弘扬要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与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依据时代发展要求、结合现实国情、吸收人类文明成果、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提出的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旗帜,符合我国人民的长远利益与整体利益。而城市精神是引导城市的价值取向,是城市形象建设的导向与核心。因此,城市精神培育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具体落实,必须自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思想,向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确立的标准不断前进。二是要开展和谐共建,将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城市居民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城市精神培育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落实,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建构“和而不同”的文化格局。通过开展建设和谐社区、和谐单位、和谐家庭等各种和谐创建活动,将核心价值体系转换为城市居民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三是要在工作实践中大力弘扬“三思三创”精神。“三思三创”作为宁波城市精神的一种特质,强调以义无反顾之心、披荆斩棘之勇、坚忍不拔之劲全力打好争先、破难、创优攻坚战,努力“争双先”,就是要在同类城市中对标争先、在服务全市大局中奋勇争先;“三思三创”要求努力“破三难”,就是要破产业转型升级之难、城市建设管理之难、要素瓶颈制约之难;“三思三创”要求力争“创四优”,就是要创生态环境之优、公共服务之优、社会管理之优、发展环境之优。因此,要更加注重统筹结合,更加注重长效机制建设,更加注重作风建设,更加注重基层基础,进一步形成人人思发展、人人争一流、人人尽责任、人人作贡献的生动局面。

(二)强化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形成浓厚的社会氛围

要以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指导,把对宁波城市精神的宣传贯穿到各级各类媒体传播的内容之中,贯穿到新闻报道、信息传播、知识载体、娱乐审美、社会服务之中,真正实现宣传全方位、舆论全覆盖、媒体全联动,把传统舆论场和新兴舆论场这“两个舆论场”统一起来,共同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旋律。一是开展“宁波城市精神”新闻宣传活动。在各主要媒体开设“宁波城市精神解读”专栏,对宁波城市精神和城市精神的特质——“三思三创”进行全方位解读,让全市人民了解宁波城市精神,理解宁波城市精神的内涵。同时,各媒体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灵活设计宣传形式,对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体现“宁波城市精神”的事例进行挖掘和解读,使新时期宁波城市精神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二是开展“宁波城市精神”社会宣传活动。在市内主要街路、醒目位置设置“宁波城市精神”公益广告牌,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办公场所悬挂“宁波城市精神”标语牌,在餐饮、娱乐、购物中心、火车站、机场等公共场所以及公交车、出租车张贴“宁波城市精神”标签。编印“宁波城市精神”宣传手册和宣传画,在全市范围内发放。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教育引导广大市民群众大力弘扬宁波城市精神,展现宁波人的风采,提高文明素质,做创建文明城市的主力军,以优异成绩为新时期宁波城市精神增光添彩。三是开展“宁波城市精神”对外宣传活动。以举办国际服装节、开游节、开渔节、汽博会、汽车节、消夏节、农博会、书市等大型会展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展示宁波良好的城市形象,把宁波城市精神打造成代表宁波的响亮名片,扩大宁波在国内国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升市民素质

培育与弘扬城市精神,最根本的还在于城市市民素质的提升和市民精神面貌的改变。首先,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市民素质提升计划。建议尽快制定短期及中长期市民素质培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相结合的计划和战略,不断培育与城市未来发展相匹配的精神基础和人文基础。其次,在内容方面,要重点提升市民的现代文明素质。要在广大市民中广泛开展信用教育、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教育等,积极倡导和推广良好的现代城市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将创建学习型城市、创新型城市与提高市民素质结合起来,倡导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助人为乐、奉献社会的良好风尚。要从我市的优良文化传统和当今所倡导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和行为取向方面着眼,通过多渠道、多形式提升市民的现代文明素质,升华城市精神,培育每位市民热爱宁波、建设宁波市民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全市人民的认同感、归宿感和责任感,引导人们追求高尚的理想和目标,使新时期城市精神成为全市人民的共同信仰和共同追求,最大限度地凝聚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为实现我市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宁波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和不竭的动力源泉。最后,要创新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要深化完善“微型党课”、“学习时代楷模、寻找身边榜样”等已有好品牌、好做法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生动多样的新载体。要抓实推进“市民道德讲堂”建设,加强规范完善,注重提高实效,使之作为提升市民道德素质的一个新载体真正发挥作用,使广大干部群众在参与中更好地感知、认同、接受核心价值观念,增强弘扬宁波城市精神的自觉性。

(四)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为城市精神提供理论支撑

要进一步繁荣宁波哲学社会科学,推动宁波城市精神的培育与弘扬。一是做好研究。组织发动宁波广大社科工作者,深入研究宁波城市精神的内涵、探索弘扬宁波城市精神的途径,形成一批质量高、应用性强的研究成果,为培育与弘扬宁波城市精神提供决策参考和智力支撑。二是大力宣传宁波城市精神。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勇于担当,利用社科讲堂、校园课堂等形式,大力宣传宁波城市精神,采取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努力让身边的人和事为宁波城市精神立标杆、树样板、扬正气、建丰碑。三是扩大社科研究者的队伍,营造社会科学的学术氛围,提升宁波的社科整体研究水平,进一步改善宁波城市的精神风貌。四是社科工作者要带头践行宁波城市精神,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坚持创先争优,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再去教育和引导他人。

二、加强城市文化建设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力和灵魂。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和文化、鲜明的个性和表现符号,以及因之而散发出来的精神特质人文气息和。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精、气、神”,决定了城市的性格,繁荣发展城市文化是培育城市精神的根本渠道。

(一)培育宁波城市文化个性

根据宁波城市文化发展规律和文化个性形成机理、构成因素及生长发育条件,培育宁波文化个性和城市特色应该坚持因地制宜,立足自然和人文基础,让城市精神与城市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有机融合、和谐共生;坚持尊重宁波历史传统,把宁波历史积淀和历史遗存作为文化发展的深厚基础和宝贵资源,让文化个性从宁波城市的历史性空间和历史性风俗中汲取成长的丰富养分;坚持延续宁波历史文脉,把宁波文化底蕴和文化遗产作为培育文化个性的源泉和根脉,把宁波历史上形成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融入先进文化的发展潮流;坚持自主生长,尊重宁波城市文化发展的内在肌理,从改善文化环境、培固文化基础、优化文化滋养等方面努力,让宁波城市文化在自主生长中形成鲜明的个性。培育宁波文化个性和城市特色的根本,在于搞好宁波城市文化生态的保护和利用,留住宁波城市的文化记忆和城市自己的故事,努力恢复宁波原有的文化生态色泽。

(二)丰富宁波城市文化内蕴

成功的城市应该具备深厚的文化积淀、浓郁的文化氛围、美好的城市形象。加强宁波城市文化建设必须在坚持培育城市特色的前提下,大力丰富宁波城市文化的内蕴,不断扩大宁波城市文化的外延。

一是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培育形成良好的城市风貌。宁波城市历史性、地域性的环境、布局、街道、建筑等空间和景观,是宁波城市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以及文化个性的集中体现。应该深入了解宁波城市的风格特点和文化价值,加强风格特色的保持和维护。在新一轮城市建设上尽量不破坏历史风貌,尽量保持原有风格,在城市格局、街巷肌理、建筑形制等方面对宁波文化个性在一脉相承的基础上给予鲜明的体现。

二是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培育形成良好的城市品格。制度性的城市文化是城市特色的活的体现,也决定着城市的物质空间的风格和品位。应该从有利于宁波城市特色生长、城市品位提升出发,对宁波城市的建设和管理以及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制度体系和行为习惯给予深入反思和积极改善,对市民生产生活中蕴含的传统性、地域性的道德风尚、风俗习惯、民间文艺等给予正确引导和积极塑造,让宝贵的文化传统和先进的社会风尚成为宁波城市文化的主流。要不断丰富发展这种个性鲜明的城市主流文化,让宁波城市文化品格特色日益鲜明、品位不断提升。

三是加强观念文化建设,培育形成良好的城市精神。要以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结合宁波城市发展的历史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深入挖掘宁波城市发展方式、生活方式中蕴含的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从中提炼出最具地域代表性、时代先进性和市民认可度的思想观念和城市精神。坚持把这种文化个性极强的思想观念和城市精神,在宁波城市发展从历史到现实再到未来的全过程中始终贯穿下去,让城市建设从市政到文化再到生活的全领域中体现出来。

(三)提升宁波城市文化品质

城市的文化品质,是指一个城市由自己具有的、特有的或突出的文化因子而形成的文化精神、文化风貌和文化素质。[15]要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宁波城市文化品质。

第一,注重宁波城市文脉的传承和延续。一个城市,只有具备文化特色,才有文化品质和文化地位,才能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要具备文化特色,展现宁波特有的魅力,必须把城市的文脉传承和延续下来。一是要尽可能保存具有典型符号意义的静态文化形态,如城市的古老建筑、民居、街道、广场等。宁波历史上形成的自然遗迹和文化遗迹,也是静态文化形态,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好。二是要挖掘、整理动态的文化形态,如宁波固有的戏曲、音乐、舞蹈、绘画等文艺形式。凡历史悠久的城市,都存有极具价值的历史延续下来的静态文化形态和动态文化形态,这些原生态文化因素已被“记忆”在城市中,成为一个城市积淀的文脉,成为一个城市的观念和性格。只有把积淀的文脉传承和延续下来,才能在城市不断变化甚至雷同中,依然保持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第二,打造宁波城市的文化品牌。城市文化品牌是一个城市的内涵和形象的综合体,它既包括城市的建筑、环境等物质文化层面的反映,包括城市的管理、道德法制的规范和建设、历史文化等制度文化层面对人的引导和保障,也包括人的艺术修养、精神风貌等人文文化层面所营造的氛围。一个城市有了知名的文化品牌,人们就会从这些品牌联想到这座城市,认同这座城市,感受这座城市的文化品位。从宁波的情况来说,要着重打造八大文化品牌:一是以天一阁为代表的藏书文化品牌;二是以阿育王寺、天童寺为代表的佛教文化品牌;三以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为脉络、以现代宁波海洋文化繁荣发展为依托的海洋文化品牌;四是以宁波溪口景区、浙东大峡谷等为代表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旅游文化品牌;五是以开游节、国际服装节等为代表的节庆文化品牌;六是以河姆渡文化、塔山文化等为代表的宁波历史遗迹文化品牌;七是以王阳明、万斯同、全祖望、黄宗羲为代表的浙东学术文化品牌;八是以新老“宁波帮”为代表的宁波商帮文化品牌。

(四)开展系列群众文化活动

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建设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是群众文化工作的主要任务。

第一,要用好平台,充分发挥各类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作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是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基础。要统筹规划和建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同时,还强调各类公共场所要为群众性文化活动提供便利。各地要坚持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并重、项目建设与运行管理并重,整合资源,提高各种公共文化设施在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中的综合效用。

第二,要拓宽渠道,多开展内容健康、形式活泼,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群众文化植根群众、服务群众、快乐群众、为群众喜闻乐见。要组织群众开展瞻仰革命圣地、参观主题展览、开展读书演讲、举办知识竞赛、书画美术摄影展,以及灯会、赛歌会等各具特色的文化体育活动,深入挖掘重大节庆活动和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学习革命历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要继续坚持创新,提高活动质量和效益。

第三,要完善措施,鼓励和支持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针对人民群众直接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越来越高的现状,要支持群众依法兴办文化团体,精心培育植根群众、服务群众的文化载体和文化样式,鼓励和扶持群众中涌现出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吸纳有代表性的社会人士、基层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管理,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广泛开展志愿服务等政策措施,为广大群众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者提供广阔舞台。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是广大群众参与文化建设并在参与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有效途径。要顺应新形势新变化,提高建设水平,积极鼓励和引导人民群众利用网络、手机进行文学创作,运用书画、摄影等展现美好生活,在主动参与中实现投身文化创造的理想,展示自己的才华。

三、完善制度建设

(一)完善工作机制

建立健全培育与弘扬城市精神的工作机制的关键,就是要不断完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这就需要各级领导统一思想观念,提高认识水平,加大领导力度。

一方面,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城市精神培育的必要性、重要性,高度重视培育与弘扬宁波城市精神培育。建议由市委宣传部牵头负责培育与弘扬宁波城市精神的工作,切实制定战略目标和推进策略,及时组织开展各种宣传和教育活动,定期监督检查,把培育与弘扬宁波城市精神的工作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有效调动各方面,形成培育与弘扬宁波城市精神的合力与机制。建立评选各类弘扬宁波精神的先进典型,定期表彰先进个人和集体,形成培育与弘扬城市精神的激励机制;在牵头部门的统一协调下,加强与培育与弘扬宁波城市精神相关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形成培育与弘扬宁波城市精神的管理机制;通过政府投入、招商引资、市民自筹等方式,形成培育与弘扬宁波城市精神的资金投入机制等。另外,各级党组织要加强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加强对党员和干部的教育和管理,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党员和干部在培育与弘扬城市精神过程中的模范带头作用,促进宁波城市精神不断深化。

(二)健全法律法规

世界各国、各地区依法治理的实践证明,依法治市,加强法治城市建设,充分发挥法律在培育与弘扬城市精神中的导向作用、保障作用和促进作用,可以以低成本、高效率方式推进城市精神的培育与弘扬。一是要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有法可依是法治建设的一项基本原则,应当进一步完善法律体系,保证城市的运行在法律的框架下有序发展。宁波作为较大的市,有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应当在法律授权范围之内,制定、完善和执行各种符合城市精神需求的法律规范,通过规则性和强制性使得人们的行为合乎法律的规范,从而引导社会整体道德的统一和和谐,最终促进城市精神的塑造。二是要培育成熟的法律服务市场。法律服务市场是培育与弘扬城市精神的必备要素。法律服务市场既包括通常所说的律师、公证、司法鉴定、仲裁等法律服务,也包括税务、会计、审计等中介性、涉法性的服务机构,它们为市民的工作、生活提供广泛的法律服务,使市民合理的诉求和法律需求的实现成为可能,从而促进了城市的和谐与稳定。三是要推行法治政府和司法公正。城市精神的培育首先要求政府必须是法治政府,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司法公正是维护公民合法权益、使公民权益得以实现的最后屏障,也是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显著标志,必须大力推进。

(三)加强财力投入

培育与弘扬城市精神,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加大财政投入的力度。一是要增加财政投入。在培育与弘扬城市精神方面,要有专项性经费,使这项工作既有专门的部门牵头,又有专项的经费保障。要着力保障城市精神培育方面的正常经费的开支。市、县(市)区两级财政部门要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切实保障城市精神培育方面的经费,并逐年提高财政支出的比重。二是不断完善投入机制。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可持续的投入机制,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目前,宁波还缺少展示城市精神的标志性建筑物。今后要加强规划和设计,加大财力投入,建设具有标杆价值和标签效果的标志性建筑物,充分展现宁波城市精神的特色。

宁波城市精神的培育与弘扬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更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项浩大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它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前进、人民生活的提高,不断更新、不断丰富、不断扬弃、不断成长。一代又一代薪火相传的历程,正是随着时代进步不断丰富和发展城市精神的过程。当代宁波城市精神塑造正在不断地完善和深化之中,今天相对稳定的内涵,将来还需要继续完善,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体现塑造城市精神的终极意义。历史告诉我们:发展要突破,精神首先要突破;造就新的事业,必须拥有新的精神境界。改革开放以来宁波所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今后宁波城市建设的规模和气势将更加宏大,人民生活将更加丰富多彩,宁波的前景将更加辉煌,任务也更加艰巨。在这一伟大的进程中,城市精神必将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充分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引领宁波人民奋勇前进,实现宁波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舒扬,莫吉武.现代城市精神与法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奚洁人.世界城市文化论.上海:学林出版社,2010.

[3]刘华安.城市人文精神的培育与宁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三江论坛,2007(11).

[4]任春晓.“三思三创”:宁波城市精神的一种特质.宁波日报・理论版,2012-08-16.

[5]林映梅.城市精神文化解读.教育文化论坛,2011(6).

[6]屠文淑.宁波精神的历史内涵与人文特征.三江论坛,2006(5).

[7]王本领.宁波精神的内涵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天津经理学院学报,2007(9).

[8]潘起造.从区域文化和历史文化解读宁波精神.2005年度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报告.编号:G2005A10.

[9]鲍宗豪.培育世界城市的城市精神.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3(3).

【注释】

[1]《汉书・地理志篇》(卷八下),中华书局1959年版。

[2]《越绝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3]《国语・越语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4]朱之瑜:《答小宅生顺问》,《朱舜水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

[5]黄宗羲:《黄宗羲全集(2)・今水经・序》,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6]黄宗羲:《黄宗羲会集(1)・明夷待访录・题解》,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7]全祖望:《鲒埼亭集外编》(卷19),《甬上证人书院记》。

[8]朱维铮校:《清代学术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9]《阳明全书》(卷8),《书诸阳卷》。

[10]《阳明全书》(卷7),《紫阳书院集叙》。

[11]《阳明全书》(卷2),《答罗整庵少宰书》。

[12]王夫之:《读通鉴论》(卷1),《船山全书》(第10册),岳麓书社1988年版。

[13]此处参考了潘起造教授《从区域文化和历史文化解读宁波精神》,2005年度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报告,编号:G2005A10。

[14]摘自1916年8月25日《民国日报》。

[15]徐长山、刘素萍:《论城市的文化品位》,《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3期,第45—4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