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属于中医范畴的“心悸”“怔忡”“胸痹”等症状。中医认为,这些病证多为邪毒外侵、耗气伤阴、气血两虚、阴阳失调所致。《黄帝内经》中“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或“心如悬若饥状”则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心律失常患者的自觉症状。中医认为,心律失常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属于阳虚血瘀、阳阴两虚,并有心血不足,心阳不振、阴虚火旺等。
中医学理论认为,心为君主之官,主行血脉而藏神明,心病则神明不安,引发惊悸怔忡。而五脏六腑的疾病均能引起心律失常和心悸,治疗不同病因的心律失常需用不同的原则。冠心病者的心律失常则七分益气,三分活血;风心病者则温阳利水;心肌炎者急则治标,缓者治本,以益气养阴为主;心力衰竭合并的心律失常则益阴助阳、和血利水;功能性心悸多由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起,治疗时宜养心安神,理气开郁。中医强调治疗疾病要辨证论治,审证求同,同疾异治等,然后再行方药侧重的调配。
中医治疗心律失常时,注重对患者全身与局部功能的调节,注重从患者的阴阳盛衰、精神情志等方面入治,通过调整和改善患者的神经体液因素,改变引发心律失常的病理状态而治标治本兼顾。同时,中药以天然植物药品为主,不仅价格低廉,而且对脏器的毒性作用较低,故使用安全,可长期服用,具有巨大的潜在优势。研究发现,有多种中药或中药组方的有效成分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这些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复杂多样,包括生物碱类、强心苷类、黄酮类、皂苷类、香豆素类、挥发油类等,其中以生物碱类为最多。根据抗心律失常的不同机制可将抗心律失常中药分为7类。①阻滞钠通道的中药:关附甲素、苦参、蝙蝠葛碱、山豆根、甘松、三七、延胡索等,这类药物能对抗乌头碱引起的心律失常;②阻滞钙通道的中药:蝙蝠葛碱、小檗碱、粉防己碱、丹皮酚等;③阻滞钾通道的中药(延长动作电位时限):山莨菪碱、苦参碱、槐定碱、千金藤碱、延胡索碱、木防己碱等;④阻滞钠促进钾的中药:这类药物阻滞或抑制钠通道、同时促进钾外流,包括东莨菪碱、白花前胡、麦冬总皂苷等;⑤β受体阻滞的中药:葛根、淫羊藿、三七二醇苷等;⑥β受体兴奋的中药:麻黄、附子、去甲乌药碱等,这类药物有抗缓慢型心律失常的作用;⑦含强心苷的中药:福寿草、罗布麻、夹竹桃、铃兰等,这类具有类洋地黄作用的中药可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和降低心房颤动患者的心室率。
各种抗心律失常中药的本质都是天然药物而不是化学合成药物,因此,在安全性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组方中药的特点是各药有自己独立的药理作用,治疗时有的治标、有的治本,有的对因、有的对症,既有全身作用,又有局部作用。因此,对全身和局部作用的结合,使患者症状及生活质量都能改善。
在疾病药物治疗的模式中,近几年出现的新动向是西药已开始采用复合制剂的新潮流,即把不同作用的药物合并在一片或一粒药品后同时服用,使不同种类的西药组成复合药物,使一片药物具有多种功能,这种新模式现已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而中药的复方制剂,本身就是君臣佐使,各司其职,依据各药的药理作用,各起不同的作用,这种中药组方的方法本身就具有理论上的超前性,使抗心律失常中药,尤其是组方中药更具优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