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络脉的病理变化

络脉的病理变化

时间:2023-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若阴络受伤,则导致血向伤处内溢,就会发生大便出血。所以不管是阴络或是阳络损伤出血,都可用刺络的方法止血。[语译] 络脉和孙脉中之血气都是输送到经脉去的,如果血与气相并,那就成为实证了。[语译] 假令邪气侵入皮毛,并且到了孙络,这是邪气逗留不能去,由于络脉闭塞,而流行不通,邪气不能传入经脉,于是就流溢于大络,而发生异常的病变。

1.络脉阻滞引起疼痛

[原文] 《素问•举痛论》:“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语译] 寒气侵入了经脉,气血循行就有留滞,凝涩而不畅行,假如寒邪侵袭在经脉之外,则外部的血液减少,若侵入脉中,则脉气不能畅通,这样就会猝然作痛。

[临床所见] 络脉因寒邪阻滞引起的病症典型的如冻疮、雷诺病、闭塞性脉管炎等都是常见的。这些病可因寒冷引起剧烈疼痛,以刺络疗法治疗这些病症常有良效。

2.血络损伤引起出血

[原文] 《灵枢•百病始生》:“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

[语译] 若阳络受伤,则导致血在伤处外溢,就会发生鼻出血。若阴络受伤,则导致血向伤处内溢,就会发生大便出血。

[临床所见] 阴、阳络伤出血不十分严重者,皆可用刺络止血,如有些鼻出血的病人在素髎、少商等穴刺出少许血后即可止血,而便血病人在腰骶部血络刺血也有效。所以不管是阴络或是阳络损伤出血,都可用刺络的方法止血。

3.络脉不通形成积块

[原文] 《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

[语译] 寒气侵入小肠膜原之络血之中,小络的血脉滞涩,不能贯注到大的经脉里去。因而血气稽留,不能循行,日久便成积块。

4.络脉不通而成痈肿

[原文] 《灵枢•痈疽》:“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

[语译] 如果有寒邪侵入经络,就会使血行凝涩,凝涩则不通,使卫气结聚在局部,不能反复环行,从而形成痈肿。

5.络脉中的血和气并则生大厥

[原文] 《素问·调经论》:“络之与孙脉,俱输于经,血与气并,则为实焉。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

[语译] 络脉和孙脉中之血气都是输送到经脉去的,如果血与气相并,那就成为实证了。如血和气并,循经络而上逆,则发生大厥的病症,其症突然晕倒,同暴死一样;假如气血能复返而下降则生,不能复返则死。

6.络脉传布病邪

[原文] 《素问•调经论》:“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

[语译] 风雨之伤人是先侵入皮肤,然后传入孙脉,孙脉满再传络脉,络脉满就传到大的经脉。

[原文] 《素问•皮部论》:“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府,廪于肠胃。”

[语译] 百病的发生,必先从皮毛开始。病邪侵袭了皮毛,则腠理开,腠理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就内传入于经脉;再留不去,就传入于腑,聚积于肠胃。

[原文] 《素问•缪刺论》:“令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

[语译] 假令邪气侵入皮毛,并且到了孙络,这是邪气逗留不能去,由于络脉闭塞,而流行不通,邪气不能传入经脉,于是就流溢于大络,而发生异常的病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