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砭石与金属九针

砭石与金属九针

时间:2023-04-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黄帝内经》中对砭石的来源、制作、形状、砭刺所宜都有论述。故砭石可能发源于山东。在《黄帝内经》中所述的金属针的形状、长短、作用是由砭石过渡而来的。《黄帝内经》中所描述的九针用以按摩、刺络、刺脓、刺水最多或刺深部组织如毫针,多作浅表刺激之用,与砭石所刺相同。由砭石到金属针,经过旧石器时代的20万年和新石器时代的10 000年到5000年的时间,由青铜砭针至钢针,又经过五六百年。

1.砭石

《黄帝内经》中对砭石的来源、制作、形状、砭刺所宜都有论述。这是古代相传下来的治病工具,没有它,就没有刺络这一疗法。新旧石器时代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所以砭石在刺络史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乃至相传至今仍有以磁锋、陶片代替它使用的。正如柳叶刀与外科的发展有着同样重要的关系一样。

(l)砭石的来源

[原文] 《素问•异法方宜论》:“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之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语译] 例如东方得天地所生之气,气候温和,是出产鱼和盐的地方,由于地处海滨而近水。该地的人们多吃鱼类而喜欢咸味,他们安居在这个地方,以盐鱼为美食。但由于多吃鱼类,鱼性属火,会使热积其中,过多吃盐,而咸能走血,又会耗伤血液,所以该地的人们大多肤色黑,肌理松疏;该地多发痈疡之类的外科疾病,对这类病的治疗,都宜用砭石刺法。因此,砭石的治病方法是从东方传来的。

[临床所见] 这里说得很清楚,砭石是从东方来的。目前出土的文物证明,砭石来自中国东方有下列证据:宋•罗泌《路史》中提到“太昊伏羲氏尝草制砭,以治民疾”。太昊系原始社会时期住山东境内太嗥族(夷族的一支)的著名酋长,即太嗥。高氏之山也在其东部。山东省微山县两城山出土的东汉画像石中,有半人半鸟的神物为病人在行针砭。1978年在山东嘉祥县宋山发现八块画像石,也有针砭行医图。故砭石可能发源于山东。

(2)砭石的制作

[原文] 《素问•宝命全形论》:“故针有悬布天下者愿五,黔首余饮食,莫知之也。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大小,五曰腑脏藏血气之诊。五法俱立,各有所先。”

注:余,饱食。

[语译] 运用针刺的方法来治疗疾病,能够嘉惠天下人民的,有五大关键。但人们都弃除不顾,不懂得这些道理。所谓五大关键:第一是要精神专一;第二是要了解养身之道;第三是要熟悉药物真正的性能;第四是要注意制取砭石的大小;第五是要懂得脏腑血气病变的诊断方法。能够懂得这五项要道,就可以掌握身体疾病的缓急先后了。

[临床所见] 现在除少数人用陶片、磁锋刺络之外,其他都是用三棱针,三棱针有大、中、小三种规格,在使用时也要注意选择。其他也有用小眉刀和其他针(如缝衣针、粗毫针等)刺络的。

(3)砭石的形状

[原文] 《灵枢•痈疽》:“发于腋下赤坚者,名曰米疽。治之以砭石,欲细而长,踈砭之,涂以豕膏,六日已,勿裹之。”

[语译] 生在腋下色赤而坚的,叫做米疽。治疗当采用细而长的砭石,并疏散地在患部进行砭刺,再涂猪油,六天即愈,不必包扎。

(4)砭刺所宜

[原文] 《灵枢•玉版》:“以小治小者,其功小,以大治大者,多害,故其已成脓血者,其唯砭石铍锋之所取也。”

[语译] 以小针刺治其小处,功效不大;用大针刺治其大处,又可能产生不良后果,所以对已成脓血的,只有取用砭石或铍针、锋针把它刺破,及时排脓,最为妥善。

[原文] 《灵枢•痈疽》:“发于膝,名曰疵痈。其状大痈,色不变,寒热而坚,石之者死,须其柔,乃石之者,生。”

[语译] 生在膝部的叫做疵痈。它的外形很大,像痈而皮色不变,有寒热,坚硬如石,初起时不可用砭石刺破,若误用了砭石排脓,便会致死,必须等待其化为柔软后,才适宜用砭石刺破排脓,就可以得救。

[临床所见] 痈疽等待化脓成熟,柔软波动,才能切开排脓,毒邪不遭扩散,疾病容易治愈。此原则是古今中外的医生一致遵从的。我们的祖先在石器时代就掌握了这个原则,值得我们敬佩。

[原文] 《素问•血气形志》:“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

[语译] 病患生在肌肉处,治疗宜用针刺砭石。

(5)非砭石所宜

[原文] 《灵枢•九针十二原》:“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

[语译] 对于疾病的治疗,我想不要使他们单靠吃药,也不要单用砭石,要用微小的针刺入肌肤里去,借以疏通经脉,调和血气,使气血经脉中逆顺出入地会合,循行无阻。

[原文] 《素问•奇病论》:“人有重身,九月而瘖。……所谓“无损不足者,身羸瘦,无用镵石也。”

[语译] 妇人怀孕九月,说话发不出声音,……所谓“无损不足”,是身体虚羸瘦弱的,不可用针石治疗。

[原文] 《素问•通评虚实论》:“冬则闭塞,闭塞者,用药而少针也。所谓少针石者,非痈疽之谓也,痈疽不得顷时回。”

[语译] 冬季是闭塞封藏的季节,人气亦闭藏在内,治病应多用药品,少用针刺砭石。但所谓少用针石,不是指痈疽等病说的,痈疽等病,用针石治疗是一刻也不可徘徊迟疑的。

[临床所见] 砭石在《黄帝内经》中应用的地方很多,因为由砭石到用金针的时期并不很长,从历史的长河来说,时间是非常短暂的,所以二者相随并用是很自然的。历代沿用至今,有三棱针刺络,但仍有用陶、瓷片的锋刃刺血,可知砭石是人们所喜爱用的工具。刺络的禁忌证在现代临床上也可遇到,如血友病就是例子。

2.九针中与放血有关者

(1)锋针

[原文] 《灵枢•九针十二原》:“四曰锋针,长一寸六。”“锋针者,刃三隅以发痼疾。”

[语译] 锋针,针锋锐利,三面有锋棱,适用于热毒痈疡或经络久痹固性疾患,可作为刺络放血之用。

注:《甲乙》载:“泻热出血于井荥分俞。”即用此针浅刺络者,可能即由此针演变而来,成为刺络的主要工具。

(2)铍针

[原文] 《灵枢•九针十二原》:“五曰铍针,长四寸,广二分半。”“铍针者,末如剑锋,以取大脓。”

[语译] 第五种叫铍针,长四寸,宽二分半。铍针,针尖如剑锋,适宜于痈疽等疾患,用做刺开排脓之用。

[临床所见] 此针相当于现代的外科柳叶刀,用于切痈排脓。

(3)大针

[原文] 《灵枢•九针十二原》:“九曰大针,长四寸。”“大针者,尖如梃,其锋微员,以泻机关之水也。”

[语译] 第九种叫大针,长四寸。大针,尖形如杖,针尖略圆,可治水气停留关节而浮肿的疾患,以之作为泻水之用。

[临床所见] 近代有用大针泻关节或其他处水肿者,用三棱针刺者为多,也有用注射针者。

总之,从文物的发掘,现已了解到在新旧石器时代以来,原始人类经过数以万年、十万年计的漫长岁月,用各种砭石刺络治病,也有用骨针和竹针。由新石器时代的砭石到战国、秦、汉时代的金属针,有相当长的过渡时期,并且所留遗痕非常显著。在《黄帝内经》中所述的金属针的形状、长短、作用是由砭石过渡而来的。现代出土的青铜砭针,约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时所制造。《黄帝内经》中所描述的九针用以按摩、刺络、刺脓、刺水最多或刺深部组织如毫针,多作浅表刺激之用,与砭石所刺相同。此书绝大部分是战国至秦汉之间的人所撰写,个别章由魏晋以后加入。九针也就在这个时候或稍早些时候所制,也即在冶金业成功以后,九针基于砭石而制定。

《南史•王僧儒传》:“季世无复佳石,放以铁代之尔。”从中国冶金发展史来看,远古人类社会末期由于会制陶器,进一步对冶铁的高温技术,耐火材料,工艺造型,哪怕是很原始的,才有可靠的条件,最早时期的铜器才能在此基础上出现,因此才有战国至西汉时期的青铜砭针。从商代至西周时期这1000多年之内,铜锡、铅、金均能冶炼,战国前后已能炼铜(北京钢铁学院:《中国冶金简史》)。由砭石到金属针,经过旧石器时代的20万年和新石器时代的10 000年到5000年的时间,由青铜砭针至钢针,又经过五六百年。

九针由砭石发展演变而来,只有毫针、长针可作深刺之用,其他的针用作按摩或浅刺,即刺血、刺脓、刺水,都可属于刺络之类。近代的浅刺有皮肤针、皮内针。这些用于浅刺的针,又从九针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总之,可以看出,砭石是针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