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途径
幽门螺杆菌会不会传染?相信这是患者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了。随着对幽门螺杆菌研究的深入,现在已有研究证明,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途径包括“人-人”“粪-口”等途径。
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在家庭内有明显的聚集现象,父母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其子女感染的概率比家庭中没有人感染幽门螺杆菌者高很多。大量的研究数据表明,亚洲国家,尤其是中国,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比欧美等地区的感染率高很多,这可能跟中国人的就餐方式有关。中国自古就有吃“团圆饭”的习惯,家人或朋友聚在一起,同食一盘菜,这就为幽门螺杆菌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粪-口”传播也是幽门螺杆菌传染途径之一。病理学家发现,胃黏膜上皮更新脱落快,寄居在胃黏膜上皮上的幽门螺杆菌会随之脱落,通过胃肠道从粪便中排出,污染食物和水源传播感染。
也可以通过“口-口”传播,是因为胃上皮细胞脱落的幽门螺杆菌可存活在胃液中,通过胃食管反流可进入口腔,滞留在牙菌斑中,通过唾液传播感染。研究报告发现,在唾液、反流呕吐物、牙菌斑中检测发现幽门螺杆菌。也就是说,除了共餐,给幼儿喂食,吃不洁食品等,甚至恋人之间的接吻,也有可能感染幽门螺杆菌。
易感人群
据调查,我国人口中,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比例处于较高的水平。人体受幽门螺杆菌感染后,病菌会长期潜伏在胃内,给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带来长期的威胁。
年轻的白领或打工一族因工作节奏快、压力大、应酬多,常常饮食不规律或暴饮暴食。长此以往,胃黏膜受损,幽门螺杆菌则在胃中大行其道,引起消化不良、胃炎、胃溃疡等疾病。
烟和酒均为最常见的胃黏膜损害因素。
老年人因随着年龄的增长,全身各器官逐渐衰老、退化,胃黏膜有自然萎缩的趋向。
一些患疼痛性疾病的人群因为较多地使用非甾体抗炎镇痛药,对胃黏膜均会造成程度不同的伤害,削弱其屏障与免疫功能,引起胃部疾病。
幽门螺杆菌感染不仅仅局限于成年人,儿童也会感染幽门螺杆菌,可无任何症状,但是有的患儿会出现反复发作性腹痛、呕吐、缺铁性贫血、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等,有些患儿还伴有体重减轻、生长迟缓或抵抗力降低等表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