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肠上皮化生与非典型增生

肠上皮化生与非典型增生

时间:2023-04-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也就是说,胃黏膜中出现类似小肠或大肠肠黏膜的上皮细胞。目前,国内外大多数的医生和学者都赞同由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非典型增生→肠型胃癌的疾病发展模式。而如果在此基础上,伴发肠上皮化生和非典型增生则被称之为癌前病变。所谓癌前状态,也称为胃癌的高危状态,发生胃癌的危险性明显增加;所谓癌前病变,是指容易发生癌变的胃黏膜病理组织学上的变化,即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

肠上皮化生、非典型增生是两个病理学的概念。肠上皮化生是指胃黏膜上皮细胞被肠型上皮细胞所代替。也就是说,胃黏膜中出现类似小肠或大肠肠黏膜的上皮细胞。为什么胃黏膜上会出现小肠或大肠的上皮细胞呢?其实,这些类似大肠或小肠黏膜的上皮细胞也来自于胃部特殊的未分化细胞。这些细胞在正常情况下分化成正常的胃上皮细胞,特殊情况下也可以分化成肠上皮细胞,形成肠化生,并不是细胞从小肠或大肠中“跑来”。有了肠化,就预示着胃黏膜受到了损伤,这也是慢性萎缩性胃炎重要的病理学改变。

非典型增生又称为不典型增生、异形增生,是指胃黏膜腺管及上皮异乎常态的增生,增生的细胞并不像正常细胞一样规规矩矩,而是大小不一,形态多样,排列较乱。

有不少患者在拿到“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书时,会感到惴惴不安,在这个谈癌色变的年代里,任何与癌症相关的疾病都会被划进癌症的圈子里,很多老百姓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迟早会发展成胃癌,一旦确诊了萎缩性胃炎,就好像被判了死缓一样,未来也变得十分渺茫。真的是这样的吗?

目前,国内外大多数的医生和学者都赞同由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非典型增生→肠型胃癌的疾病发展模式。慢性萎缩性胃炎被称为癌前疾病或癌前状态。而如果在此基础上,伴发肠上皮化生和非典型增生则被称之为癌前病变。所谓癌前状态,也称为胃癌的高危状态,发生胃癌的危险性明显增加;所谓癌前病变,是指容易发生癌变的胃黏膜病理组织学上的变化,即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其实,俗话说得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胃癌的发生同样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萎缩性胃炎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可怕,只要能正规治疗、按时复查,发生癌变的概率很小。研究结果表明,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变率很低,每年的癌变率为0.5%~1%。也就是说,仅有少数萎缩性胃炎会转变成胃癌。萎缩性胃炎一般是老年性变化,并不一定都会发生癌变,就算癌变也会是一个慢性过程。所以,即使患有萎缩性胃炎也不用害怕,只要定期复查,早发现,早治疗,是可以战胜疾病的。

内镜和病理检查是临床检查癌前病变的主要手段,但如果每次去医院复诊,吃苦受罪不说,取下的胃黏膜活体组织与之前检查时取下的并不一定是同一部位。因此,如何对病变黏膜组织进行准确定位就变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定标活检”技术了。

胃黏膜定标活检技术是国际上新近开展的针对胃癌前状态癌变准确监测的新技术,它兼具定标和活检功能。在取活检的同时进行黏膜标记,标记可保持1年以上,供随访时再取活检,这样就克服了普通活检的盲目性和主观性,并可对各种癌变的治疗方法做出正确的疗效判断。

看到这里,您心里就有数了,部分萎缩性胃炎可能是胃癌的前奏,但转变为胃癌的只是极少数。所以,您不必惊惶失措,即使得了重度萎缩性胃炎也不必紧张、悲观。只要认真治疗,采取综合疗法,也能使病情好转。

需要提醒的是,在治疗的同时,患者应去除各种致病因素。如戒烟戒酒;忌暴饮暴食和食用辛辣食物;注意饮食卫生,少吃多餐;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