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消化性溃疡从何而来

消化性溃疡从何而来

时间:2023-04-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幽门螺杆菌 目前的医学水平并不能明确地解释为什么幽门螺杆菌可以引起消化性溃疡病。因此,可以认为,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是导致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因素之一。大量研究资料显示,服用该类药物的患者发生消化性溃疡及其并发症的危险性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另外,浓茶、咖啡、烈酒、暴饮暴食、辛辣食品、饮食过快及过冷过烫等均可能成为消化性溃疡病的发病相关因素。

这是患者经常请教医生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好端端的就得溃疡病了呢?有的患者甚至很委屈地说,自己非常注意饮食,没有吃伤害胃的食物为什么也会得溃疡病呢?其实,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人体的胃、十二指肠黏膜具有一系列防御和修复机制。胃酸和胃蛋白酶都是具有很强腐蚀性的东西,但并没有打破这样的防御机制把消化道腐蚀坏。只有当这样的防御和修复功能被破坏,才可能发生胃酸、胃蛋白酶侵蚀黏膜而形成溃疡。这里要说明的,便是这些破坏因素。

1.幽门螺杆菌 目前的医学水平并不能明确地解释为什么幽门螺杆菌可以引起消化性溃疡病。但据临床统计,有90%的胃溃疡患者和70%~80%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同时,大量研究成果肯定,患者成功根除幽门螺杆菌后,溃疡的复发率明显下降。因此,可以认为,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是导致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临床比较推荐的幽门螺杆菌的检测方法是13C呼气试验,就是老百姓常说的“吹一口气”,是一种简单易行而且没有痛苦的临床检查手段。中国人不分餐的饮食习惯极大地增加了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所以,建议把幽门螺杆菌的检测作为一项常规体检项目。

2.非甾体类抗炎药 这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另一个常见原因。大量研究资料显示,服用该类药物的患者发生消化性溃疡及其并发症的危险性显著高于普通人群。非甾体抗炎药可以破坏胃、十二指肠黏膜的防御和修复机制,从而导致溃疡的发生。常见的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需要警惕的是,很多关节痛患者及冠心病患者,常年需要服用镇痛药及抗凝药物,不妨在感觉有胃部不适症状时到消化内科做一些相应的检查,以避免消化性溃疡的发生。

3.其他因素 如吸烟、心理、遗传等。

(1)吸烟因素:吸烟可以刺激胃酸的分泌,引起血管收缩,诱发胆汁反流,破坏胃黏膜屏障,引起溃疡形成。吸烟同时可以影响溃疡的愈合速度,甚至可以促使溃疡复发。临床研究还表明,吸烟者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概率也比普通人群要高。另外,浓茶、咖啡、烈酒、暴饮暴食、辛辣食品、饮食过快及过冷过烫等均可能成为消化性溃疡病的发病相关因素。

(2)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是消化性溃疡发病的危险因素。相关研究表明,不良的饮食习惯、性格内向、负面情绪、来自生活中的压力(如考试紧张、学习压力、人际矛盾、家庭矛盾)以及社会心理因素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3)遗传因素:消化性溃疡病有一定的遗传因素,但尚无明确的学说或证据来证明其一定有遗传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