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对胃痛有其独特的理论和看法——“不通则痛” “不荣则痛”。消化性溃疡的主要临床表现就是上腹痛。既然产生了疼痛,一定有不通或者不荣的地方。这两个词都比较好理解。不通,就是被什么东西堵上了,不顺畅了。中医学把这种不通的表现称为实证,即有实实在在的东西导致了不通。不荣,是没有东西来荣养的意思,缺乏了某样东西。中医学把这种现象称为虚证。虚是没有的意思,所以虚证就是少了某样东西。下面简单介绍胃痛的几种不通和不荣的现象,即发生胃痛的实证和虚证。
1.实证
(1)饮食伤胃:这是当今最明显的导致胃痛的一个诱发因素。在消化系统里,脾和胃是密不可分的。中医学认为,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腐熟水谷。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进餐的种类丰富多样,一些人进餐都没有节制,故损伤脾胃的功能,导致脾运化食物的能力和胃腐熟、受纳食物的能力都下降,结果就是食物没消化完,聚集在身体里,阻碍消化道的通畅,不通则痛,导致了胃痛。
(2)寒邪客胃:当寒邪侵入体内,血液的运行受到影响,比较形象的理解是温度低了,血液结冰了,流通不畅快了,就是不通则痛。试想,寒邪侵袭人体,体内什么东西都缩着了,还能通畅吗?
(3)湿邪蕴胃:脾胃是人体重要的脏腑,水在人体内部的运转需要靠脾胃的功能来完成。当脾胃功能不好,水在体内运动不起来,时间长了便聚集成为湿气。因为“湿性重浊腻滞”,所以湿邪不仅导致“不通”的疾病,而且这样的疾病总是迁延难愈。
(4)肝郁气滞:中医学认为,脾主运化,肝主疏泄而喜条达。忧思恼怒,情志不舒,伤肝损脾,则导致肝脏的疏泄功能失调,脾脏的运化功能下降。试想,清洁工和搬运工都不再打扫街道了,道路是不是会被各种各样的杂物堵上?于是便产生了不通的情况,最后表现出来的就是胃痛。因为肝脏与脾胃都在人体五脏的位置中处于中段(专业术语叫中焦,中医学将人体分为上、中、下三焦),肝气没有了疏泄,中焦各脏腑之气便都纠结在一起,就会有胃口不适的感觉。
2.虚证
(1)阴虚胃痛:是指阴津不足,胃失去了阴津的濡养而导致的胃痛。什么情况下会阴虚?如饮酒过度,嗜食肥甘辛辣之品,非常容易耗损胃阴。与阴相反的是阳、火,阳气过剩、火气过旺便会灼伤阴津而导致胃阴不足。如肝气郁滞日久,久而生热,化火伤阴;脾的运化减弱,胃失去了濡养自身的原材料,所以胃阴不足。
(2)脾胃虚寒:这里的寒和实证里面的寒邪客胃的寒是不一样的。机体有一个自身原本抵御病邪的能力,而实证的寒是一种外来邪气,寒邪侵袭人体,而人体的阳气尚足,还能和邪气相抗争。虚寒则不同,是因为过度进食生冷、寒凉的药物或食物而导致人体的阳气被耗伤,胃失去了阳气的温养而导致的虚寒胃痛。或者由于劳倦过度,或者久病缠身而导致脾胃受伤,脾阳不足,中焦虚寒,而生疼痛。
(3)虚实夹杂、寒热错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及社会环境的复杂化,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的不仅是现代化的生活,也带来了“非顺应自然”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状态甚是鲜见,无论夏季、冬季的屋里屋外都冰火两重天。同时,人类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贪食辛辣、寒凉。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的激烈,都让人的精神压力成倍增长……种种疾病也变得不那么单纯。疾病日久,损伤脾胃,脾阳不足,长期演变为虚证,而再度进食寒凉,或者肝气郁结,或者感受寒邪、热邪,均表现出一派实证,形成一种本虚标实的表现。而患者的疾病表现也往往看起来自相矛盾,比如有的患者烦躁、燥热,却又怕冷,也有的患者上腹部灼热,小腹却怕冷,这些有寒有热、忽寒忽热、错综复杂的表现就是虚实夹杂、寒热错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