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的病因复杂而多样,可以由一个病因所致,也可由多个因素共同作用引发。一般来说,脂肪肝的致病因素大体分为以下几类:①营养性。营养不良、肥胖、全胃肠外营养。②化学性。酒精、药物、工业中毒等。③内分泌代谢性。糖尿病、高脂血症、妊娠。④生物性。病毒。⑤遗传性。肝豆状核变性、糖原贮积病等。⑥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因为它的病因多样化,所以往往存在很大差异。近年来出现的“二次打击”学说或“多重打击”学说,使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机制的解释有了很大的进展,目前已被医学界广泛接受。
初次打击主要指由于胰岛素抵抗,造成肝脏脂质代谢失衡,而致脂肪在肝细胞内异常沉积。肝细胞内脂质,特别是三酰甘油的沉积,是形成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一个先决条件。值得注意的是,脂肪摄入过多,也可引起肝脏脂质代谢失衡,致使脂质异常沉积。若长期如此,既不控制饮食,又不积极治疗,病情极有可能恶化,身体将被迫接受第二次沉重的打击。
第二次打击主要为病理代谢产物蓄积导致脂质过氧化,进而使已经脂肪变性的肝细胞发生炎症、坏死。持续存在的脂肪性肝炎进一步恶化,形成脂肪性肝纤维化或脂肪性肝硬化。
从中医来说,脂肪肝的病因也是多样化的,饮食无节制、过食油腻的食物、久坐少动、精神压力、过度肥胖、情志不舒、感受湿热邪气均可导致脂肪肝。归根结底,脂肪肝是由于正气不足(即自身抵抗力低下)与邪气入侵两相结合所致。正气不足主要表现为脾、肝、肾三脏正气不足,而邪气入侵主要表现为摄入脂肪过多等原因导致痰湿内蕴、气滞血瘀。
脾,五行属土,主管消化,是人体消化食物、代谢与输布水液的主要场所,是人体营养的主要来源地。对于饮食无节制、喜欢吃过于油腻的食物、过度肥胖者人,脾胃要加足马力的运转才能保证身体健康。日积月累,过重的负担耗伤脾胃之气,这时消化功能就会大幅度降低,脂肪因为不能被消化而停于体内变生为痰饮,从而引发身体各处的病变。
肝,五行属木,主疏泄,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的作用。心情抑郁、生闷气时,可直接造成肝气不舒。这时,全身的气就会运行不畅,特别是肝经所过之处,如胁肋会因肝气不舒而胀满疼痛。肝气不舒,还会导致许多其他不良后果,身体无法将代谢的病理产物及时排出体外,病理产物如痰饮就会堆积在体内,影响身体健康。不仅如此,肝的功能与脾的功能也息息相关,肝气不舒还会影响到脾胃的运化功能,加重身体的负担。
肾,五行属水,主藏精,主水。它贮存着生命活动所需的最基础最核心的物质,是身体的能量“小仓库”,同时还具有主持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平衡的作用。脾胃功能障碍时,人体不能充分地吸收食物中的营养和水分,就会从“小仓库”中抽取能量,久而久之就会造成肾精亏损。此时身体储备已悄然耗尽,肾的功能发生障碍而失去调节水液代谢平衡的作用,导致水液停滞于体内。气滞、血瘀、水停,正虚交织错杂,导致了脂肪肝的恶变。
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当正气不足或有邪气入侵时,人体无法对水液进行正常代谢,水液停聚于体内,形成痰饮。痰饮滞留体内,又能产生新的病变。像我们咳嗽时的痰,就是体内的有形之痰,还有无形之痰、饮。痰饮是由多种因素单独或共同形成的,摄入过多的脂肪可以促成痰饮,情绪不好、肝气不舒也可以形成痰饮。肺、脾、肾三大脏腑功能障碍对痰饮的形成影响极大,反之,体内过多的痰饮也可导致肺、脾、肾等脏腑的功能障碍,它们之间互为因果,相辅相成。气滞血瘀时,血液运行不通畅,也可以阻碍人体对水液的正常代谢,变生痰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