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高危人群的这些数据分析,不难看出,这些与中医对胆囊结石、胆囊炎的认识不谋而合。中医学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概念中,胆囊结石与胆囊炎的发病虽然似乎是胆囊出了问题,但事实上与肝、脾、胃三大脏腑密切关联。
肝,五行属木,在志为怒(怒是人们在情绪激动时的一种情志变化,怒对人体的影响主要是使肝气上逆)。肝脏主管着全身气机的疏泄,如情绪不畅或者低落,那么就像树木不能得到伸展一样,这时候则需要考虑是否有肝气郁结的问题。胆结石的发病与长期情绪心理状况不佳相关。当然,首先要考虑到肝的问题。肝经巡行与腹部两侧,若肝气郁滞,不通则痛,自然就会出现腹痛等症状。有专家发现,一些女性胆囊炎患者长期面对压力,找不到出口“泄洪”,只能自己私下里生闷气,如同肝郁气滞中的“善太息”,每天都在唉声叹气及闷闷不乐中度过,结果到最后闷出病来。生活中如果对于情绪的调整不顺利,做不到心平气和,那么胆囊炎发生的可能性就会越来越高。
脾,五行属土,在志为思(思即思考、思虑,是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状态。人的思虑与脾有关,思虑过度则伤脾),主管全身饮食物的运化。胃主受纳腐熟,也就是俗话中的消化食物。两者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中医学认为,脾胃健运,脏腑才能和顺协调,元气才能充沛,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才能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足够原料,才能使脏腑、经络、四肢百骸及筋肉、皮、毛等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反之,若脾的运化水谷精微功能减退,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也因此而失常,故说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而胆汁则具有促进和辅助消化的作用,是脾胃维持正常功能不可缺少的物质。若胆气调畅不顺利,则会影响胆汁的贮藏与排泄,反致脾失健运,或加重胃失和降,势必气血化源不足,引起或加重肝气郁滞,久则气病及血,致气滞血瘀。肝失疏泄,胃失和降,胆气不利,“不通则痛”,故以胁部或脘肋疼痛为基本表现。如平日生活对于饮食调护的不认真对待,正所谓“每逢佳节酒肉穿肠过”,造成体内食积过多,造成肠胃负担过重,脾胃腐熟、运化的功能就会受到影响,使体内饮食积滞增多,难以排出。而消化系统的脏腑之间息息相关,长此以往就出现胆囊炎、胆结石等消化系统疾病。
胆囊炎合并胆结石,属于中医学“胆胀”“胁痛”“痞满”范畴。病变部位在胆,涉及肝、脾,表现于胃。胆汁的排泄通降功能需依靠肝气疏泄条达。若肝气疏泄失常,则胆汁雍滞,郁而化热,阻滞气机,故郁热为胆石症的病理基础。中医学认为,胆附于肝,与肝相表里,胆是“中清之腑”(是指胆内藏清净之液,即胆汁)、“决断之官”(胆主决断,是指胆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措施的功能。胆的决断功能对于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如大惊卒恐等的不良影响,以调节和控制气血的正常运行,维持脏腑相互之间的协调关系,有着重要的作用),以通降为顺。情志不畅、寒温不和、饮食不节等因素均可影响肝脏的疏泄和胆腑的通降功能,使胆汁排泄不畅。胆为清净之腑,长期湿热不化,热蒸湿蕴,胆汁凝结,可为砂石。
综上所述,胆石症的病机特点为肝胆之气郁结,气郁而致血瘀,瘀滞过久则会化热,热与脾湿蕴结则成肝胆湿热之证,湿热煎熬成石,阻于胆道,胆气不通则痛。也就是说,如果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胆汁的排泄畅达,脾胃运化功能也健旺。反之,肝失疏泄,导致胆汁排泄不利,影响到脾胃的运化功能,而出现肋下胀满疼痛、食欲减退、大便不成形等。若胆汁上逆,则可见口苦、呕吐黄绿苦水。所以,在疾病的前、中、后期,有时候可以看到仅仅是一个脏腑的紊乱,有时候却是三脏腑参杂交错的紊乱,甚至有时还波及其他脏腑,从而导致整个脏腑系统的紊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