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薏苡粥
原料:薏苡仁100g,粳米50g。
制作方法:置薏苡仁于高压锅内,加水1000ml,上炉煮20分钟。离火减压,再将粳米掺入,同时加开水500ml,继续煮10~15分钟。如为常法煮粥,则取薏苡仁水泡发胀,和粳米用武火煮沸后再慢火熬煮至粥稠。临服调入白糖适量。每天早、晚服用。
适应证:健脾渗湿,利水消肿。适用于脾虚腹泻。
2.山楂山药饼
原料:山楂(去核)、山药、白糖适量。
制作方法:山楂、山药洗净蒸熟,放冷后加白糖搅匀,压成薄饼食之。
山楂味酸、甘,性微温,具有消食健脾、行气化瘀的作用;山药可以益气养阴,滋补肺肾。但山药有些滋腻,容易积食的患者需少吃。
适应证:健脾消食,和中止泻。适用于小儿脾虚久泄、食后腹胀、不思饮食。
3.莲子扁豆粥
原料:莲子(去心)50g,扁豆50g,大枣5枚,白糖适量。
制作方法:将莲子、扁豆、大枣洗净后加一定量水,置锅内同煮,待熟透后放少许白糖调味。
著名健脾方剂“参苓白术散”就有莲子、扁豆。莲子本身有止泻作用,同时还可以补益心神,安神助眠;扁豆除了健脾以外,可以利水化湿;大枣是常用的补血之品,既可以助莲子安神,又可以健脾补气,治疗乏力腹泻。
适应证:补气健脾。适用于脾虚久泻不止者。
4.马齿苋粥
原料:鲜马齿苋500g,味精、盐、菜油适量。
制作方法:马齿苋去根、泥沙、杂质后用水洗净、切断。用中火将锅烧热,倒入油,待油烟变少,油变清后投入马齿苋拌炒,加水煮熟后再加味精、盐调味。
马齿苋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止血之功效,主入大肠经和肝经,经常食用,可以增强胃肠道的抵抗能力。
适应证:适用于急、慢性细菌性痢疾。
5.附子羊肉煲
原料:附子10g,羊肉300g,花椒3g,小茴香1g,良姜、生姜、葱白、食盐、味精各适量。
制作方法:将羊肉洗净、切片,与附子、花椒、小茴香、生姜、葱白一起置砂锅内,加入清水适量及料酒,先用武火加热,待沸后改用文火,羊肉煲烂为度。停火后加少量味精、白糖调味,即可服用。
附子是大热之品,对阳虚患者尤为适宜,但有毒,应先煮30~60分钟为宜,食用需谨慎。此药具有“补火助阳”之功效,可以驱散风寒湿邪,而羊肉为辛燥之品。此煲适宜冬日食用,要防止上火。
适应证:温补脾肾,涩肠止泻。适用于脾肾阳虚之五更泄。
6.豆蔻当归煨乌骨鸡
原料:豆蔻10g,当归10g,葱白、生姜、食盐、味精各适量,乌骨鸡1只。
制作方法:先将乌骨鸡洗净,除去内脏,然后将豆蔻、当归、葱白、生姜置入鸡腹内,再将鸡放入砂锅内,加清水适量炖至熟烂,食用时加适量食盐和味精调味。
《本草纲目》云:“豆蔻治病,取其辛热浮散,能入太阴、阳明,除寒燥湿,开郁化食之力而已。南地卑下,山岚烟瘴,饮啖酸咸,脾胃常多寒湿郁滞之病,故食料必用。”乌骨鸡肉大补气血。当归养血和血。几味合用有补肝肾、益气血之功能。
适应证:固涩止泻,调补气血。适用于脾虚泄泻日久导致血虚者。
7.芡实粥
原料:芡实30~60g,粳米100~150g,冰糖适量。
制作方法:先将芡实去壳,研成细粉并晒干。将芡实粉与粳米同入砂锅内,加水适量,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煮至粥稠表面见粥油时,加入冰糖调匀即可服食。
芡实属收涩药,可以补中益气,益肾固精,具有很高的食疗价值。古代认为,其具有防止衰老之功。粳米可以利水消肿,促进体内水液代谢。两者配伍,可作为腹泻日常调理常用方。
适应证:益肾固精,健脾止泻。适用于脾虚久泻者。
8.姜汁肉酱治慢性肠炎
原料:生姜250g,精猪肉(注意不可用肥肉)120g。
制作方法:将生姜捣汁,猪肉剁碎。将姜汁拌入肉酱内,可加少许盐,隔水蒸熟,分数餐食完。
生姜祛寒燥湿,但煎汁服用嫌药力不能发挥,所以用精猪肉酱做载体,则姜汁可以在胃肠内发挥较长时间的作用。同时,猪肉有补虚强身、滋阴润燥的作用,从而使沉寒积湿得以祛除,疾病好转。
适应证:温中散寒、健脾补虚。适用于虚寒性慢性肠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