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原文】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伤寒贯珠集】
病寒之人,非汗不解,而亦有不可发汗者,不可不审。咽喉者,诸阴之所集,而干燥则阴不足矣。汗者,出于阳而生于阴也,故咽喉干燥者,虽有邪气,不可以温药发汗。若强发之,干燥益甚,为咳,为咽痛,为吐脓血,无所不至矣。云不可发汗者,谓本当汗而不可发之,非本不当汗之证也,此所谓之变也,下文仿此。
【白话解】
受寒邪侵袭之人,不发汗不能解除病邪,但也有不能使用汗法者,不能不仔细辨证。咽喉是阴经汇集的部位,干燥则是阴液不足所致的表现。汗液源于阴津并受阳气的蒸腾而外泄。因此,咽喉干燥者,即使表邪未解,也不能用辛温的药物发汗。如果强行发汗,则干燥会更重,引起咳嗽、咽痛、吐脓血等很多变证,无处不到。言不可发汗者,是指本应发汗的病证却不能发汗,并非指本不应发汗的病证,这就是治疗过程的权变之法,以下条文皆仿照此原则。
【伤寒论原文】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伤寒贯珠集】
巢氏云:淋者,肾虚而膀胱热也。更发其汗,损伤脏阴,增益腑热,则必便血,如强发少阴汗而动其血之例也。
【白话解】
巢氏(元方)言:“淋证,是由肾阴亏虚而膀胱有热所致。若再发其汗,则损伤肾阴,加重膀胱之热,则会引起便血,就如同少阴肾虚却强发其汗而致耗伤阴血的例子一样。”
【伤寒论原文】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伤寒贯珠集】
身疼痛,表有邪也。疮家,脓血流溢,损伤阴气,虽有表邪,不可发汗,汗之血虚生风,必发痉也。
【白话解】
身体疼痛是因邪气在表所致。常患疮疡的病人,流脓渗血,损伤阴气,即使有邪气在表,也不能发汗,强行发汗就会致血虚而生风,可发为痉病。
【伤寒论原文】
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目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伤寒贯珠集】
额上陷,脉紧急者,额上两旁之动脉,陷伏不起,或紧急不柔也。《灵枢》云:两跗之上,脉陷竖者,足阳明。陷谓陷伏,竖即紧急,与此正相发明。目直视,不能眴,不得眠,皆亡阴之证也。
【白话解】
额上陷,脉紧急者,是额部两旁凹陷处的血管沉伏不起,或拘紧不柔和之意。《灵枢》言:“两跗之上,脉陷竖者,足阳明。”陷,即伏陷不起,竖,即拘紧不柔和,《灵枢》所言与本条相互发挥阐明。目直视,不能眴,不得眠,皆是阴液耗伤所致。
【伤寒论原文】
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慄而振。
【伤寒贯珠集】
阴亡者,阳不守,亡血复汗,寒慄而振者,阴气先虚,而阳气后竭也。按:疮家、衄家,并属亡血,而此条复出亡血家者,该吐、下、跌仆、金刃、产后等证为言也。
【白话解】
阴液耗伤,阳气也失于固护,耗伤阴血者再施以汗法,导致患者寒战,是因为阴液亏虚而阳气衰竭失于温煦所致。按:常患疮疡、出血的病人都属于耗伤阴血的范畴,然而本条再次举出耗伤阴血之人,是针对呕吐、攻下、跌仆、金刃外伤、产后所导致病证而言的。
【伤寒论原文】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伤寒贯珠集】
五液在心为汗,心液亡者,心阳无附,则恍惚心乱。心虚生热,下流所合,则小便已阴疼,禹余粮丸方缺。常器之云:只禹余粮一味,火煅服亦可。按:禹余粮,体重可以去怯,甘寒可以除热,又性涩,主下焦前后诸病也。
【白话解】
五液在心为汗,心阴耗伤者,心阳无所依附,则有恍惚心乱的表现。心阴虚生内热,虚热下迫,则小便后尿道疼痛,禹余粮丸方药现已缺失。常器之言:“也可只用禹余粮一味药以火煅服用。”按:禹余粮,质重可镇怯,甘寒可清除热邪,且药性涩滞,主治下焦前后二阴等多种病证。
【伤寒论原文】
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蚘。
【伤寒贯珠集】
有寒,里有寒也。里有寒者,虽有表邪,必先温里而后攻表,如后四逆汤之法。乃不与温里而反发汗,损伤阳气,胃中虚冷,必吐蚘也。
【白话解】
有寒,指里有寒。里有寒者,即使表有邪气,也一定要先温里而后解表,如后面有四逆汤的治法。若不先温里反而用汗法,则损伤阳气,导致胃中虚冷,可能会吐蛔。
【伤寒论原文】
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伤寒贯珠集】
形作伤寒,其脉当弦紧而反弱,为病实而正虚也。脉弱为阴不足,而邪气乘之,生热损阴,则必发渴。乃更以火劫汗,两热相合,胃中躁烦,汗必不出,而谵语立至矣。若发热脉浮,则邪欲出表,阴气虽虚,可解之,使从汗而愈,如下条桂枝二越婢一等法。若脉不浮,则邪热内扰,将救阴之不暇,而可更取其汗耶。
【白话解】
感受风寒之邪,其脉象应当弦紧反而虚弱,表明本证属邪实正虚。脉弱为阴津不足,而邪气乘虚内犯,化热伤阴,则致口渴。如果再用火法劫汗,虚热与火热相合,则胃中干燥而烦,化源不足则无汗,且立刻会出现谵语。若发热脉浮,则邪气将要出表,阴气即使亏虚,但也可施汗法,则表解而病愈,如下条的桂枝二越婢一汤之治法。若脉象不浮,则邪热内扰,补救阴液尚嫌不及,而此时怎可再次发汗解表呢!
【伤寒论原文】
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伤寒贯珠集】
脉浮数者,其病在表,法当汗出而愈。所谓脉浮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是也。若下之,邪入里而身重,气内虚而心悸者,表虽不解,不可以药发汗,当俟其汗自出而邪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为里虚不足,若更发汗,则并虚其表,里无护卫,而散亡随之矣。故必候其表里气复,津液通和,而后汗出而愈,岂可以药强迫之哉。
【白话解】
脉象浮数,说明病邪在表,应当发汗解表而病愈。正如原文所说:“脉浮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如果攻下,邪气入里则身体沉重,心气不足则心悸,虽然表邪不解,亦不可以发汗解表,应当等待其汗液自出,邪气外泄而病解。之所以这样做,是由于尺脉微弱,为里虚之征,若再发汗,则更使表虚,里气无所固护而随之亡失。故一定要待里气恢复,津液通畅,然后汗出而病愈,怎能用药物强行发汗呢。
【伤寒论原文】
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之然?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
【伤寒贯珠集】
脉浮紧者,寒邪在表,于法当身疼痛,而其治宜发汗。假令尺中脉迟,知其营虚而血不足,则虽身疼痛,而不可发汗。所以然者,汗出于阳而生于阴,营血不足而强发之,汗必不出,汗即出而筋惕肉,散亡随之矣,可不慎哉。
【白话解】
脉象浮紧,为寒邪袭表,理当身体疼痛,治宜发汗解表。倘若尺中脉迟,是营血不足,即使身体疼痛,也不能发汗。因为汗液源于阴液,受阳气蒸腾而外泄,营血不足却强行发汗,则汗必不出,如汗出会导致肌肉不自主地跳动,甚至阳气随阴液外泄而亡失,不可不谨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