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下利脉证五条

下利脉证五条

时间:2023-04-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促是阳盛之征,由脉促可知病人表邪未解。太阳病误下后出现自利的症状,属于表邪不解又兼里证,与上条所述的情况相同。若下利停止,而后却发结胸证,是由于寒邪化热,邪热上扰结于阳位之胸膈所致。攻下后出现下利、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即可。若服药后下利仍不停止,则是因为下焦为水谷分别之地,其功能失常导致清浊不分的缘故,故应通利小便以治之。

【伤寒论原文】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

【伤寒贯珠集】

太阳中风发热,本当桂枝解表,而反下之,里虚邪入,利遂不止,其脉则促,其证则喘而汗出。夫促为阳盛,脉促者,知表未解也。无汗而喘,为寒在表;喘而汗出,为热在里也。是其邪陷于里者十之七,而留于表者十之三。其病为表里并受之病,故其法亦宜表里两解之法。葛根黄连黄芩汤,葛根解肌于表,芩、连清热于里,甘草则合表里而并和之耳。盖风邪初中,病为在表,一入于里,则变为热矣。故治表者,必以葛根之辛凉;治里者,必以芩、连之苦寒也。而古法汗者不以偶,下者不以奇。故葛根之表,则数多而独行;芩、连之里,则数少而并须。仲景矩矱,秩然不紊如此。

【白话解】

太阳中风证发热,本应用桂枝汤解表,若反以下法治疗,则使正气虚弱而外邪乘虚入里,出现下利不止、脉象急促、喘而汗出的症状。促是阳盛之征,由脉促可知病人表邪未解。无汗而喘,表明寒邪在表;喘而汗出,表明邪热在里。由此说明本病内陷于里的邪气有十分之七,而留恋于表的邪气只有十分之三。本病为表里同病,故治疗亦当用表里两解之法。葛根黄芩黄连汤中,葛根解肌腠之邪于表,芩、连清热邪于里,配合甘草调和表里并缓和药性。因风邪初中肌腠,病邪在表,一旦入里,则化为里热。故解在表之邪,必用葛根的辛凉之性;清在里之热,必用芩、连的苦寒之性。然而古法有发汗不用偶数味药,攻下不用奇数味药的说法。因此,以葛根解表,采用单味而量多的方法;以芩、连清里热,则采用量少而相须为用的方法。仲景的制方原则如此秩序井然。

【伤寒论原文】

葛根黄连黄芩汤方

葛根半斤 甘草二两,炙 黄芩二两 黄连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伤寒论原文】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伤寒贯珠集】

太阳误下自利,而又表里不解,与上条同。然曰数下,则气屡伤矣;曰利下不止,则虚复甚矣。虽心下痞硬,亦是正虚失运之故。是宜桂枝之辛,以解其表,参、术、姜、草之甘温,以安其里;而不可以葛根攻表,亦不得以芩、连清里,治如上条之例矣。

【白话解】

太阳病误下后出现自利的症状,属于表邪不解又兼里证,与上条所述的情况相同。言数次攻下,表明正气屡次被伤;言下利不止,表明正气已经严重地亏虚。虽然出现心下痞硬的情况,也是由于正气虚弱,失于运化所致。故用桂枝之辛味以发散表邪,用人参、白术、干姜、甘草之甘温以调和里气;而不可以用葛根发散表邪,也不可用黄芩、黄连清里热,治法仿照上条的例子。

【伤寒论原文】

桂枝人参汤方

桂枝四两 干姜三两 白术三两 人参三两 炙甘草四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伤寒论原文】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伤寒贯珠集】

伤寒下后,邪气变热,乘虚入里者,则为挟热下利。其邪未入里而脏虚生寒者,则为下利清谷。各因其人邪气之寒热,与脏气之阴阳而为病也。身疼痛者,邪在表也。然脏气不充,则无以为发汗散邪之地,故必以温药,舍其表而救其里。服后清便自调,里气已固,而身痛不除,则又以甘辛发散为急。不然,表之邪又将入里而增患矣。而救里用四逆,救表用桂枝,与厥阴篇下利腹胀满身疼痛条略同。彼为寒邪中阴,此为寒药伤里,而其温中散邪,先表后里之法则一也。

【白话解】

外感病误下后,表邪化热乘虚入里,则发为挟热下利。若表邪尚未入里而脏气虚弱致使虚寒内生,则发为下利清谷。各因病人所感受邪气的寒热,及脏气的阴阳属性之异而出现不同的症状。出现身体疼痛的症状,是由于邪气在表。然而脏腑正气不足,则不能发汗散邪,故必以温药温养脏腑,不解表而先扶助虚弱的里气。服药后大便正常,表明里气已经恢复,而身体仍疼痛,则又说明急需以辛甘药物发散表邪。否则,表邪又将入里而使病情加重。救里应用四逆汤,解表应用桂枝汤,与厥阴篇中的“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的条文所述之意大略相同。彼因寒邪中伤阴经所发,本条则因寒药损伤里气所致,然而温中散邪,表里先后的治疗法则是相同的。

【伤寒论原文】

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

【伤寒贯珠集】

太阳病,二三日,为病未久也。不能卧,但欲起者,心下结满,卧则气愈壅而不安也。脉微弱,阳气衰少也。夫二三日,为病未久,则寒未变热,而脉又微弱,知其结于心下者,为寒分而非热分矣。寒分者,病属于寒,故谓寒分,犹《金匮》所谓血分、气分、水分也。寒则不可下,而医反下之,里虚寒入,必为下利不止。若利止,必作结胸者,寒邪从阳之化,而上结于阳位也。若未止,四日复下之者,寒已变热,转为协热下利,故须复下,以尽其邪,所谓在下者,引而竭之也。总之,寒邪中人,久必变热,而邪不上结,势必下注。仲景反覆详论,所以诏示后人者深矣。

【白话解】

太阳病二三日,为病程较短。病人有不能俯卧,但欲坐起的症状,是由于心下结满,俯卧会使气机更加壅滞而使病人感觉不舒。脉象微弱,是因为阳气虚衰。二三日,为病程尚短,此时寒邪尚未化热,而又见脉象微弱,可知结于心下的邪气,属寒分而不是热分。寒分,是指病性属寒,故称为寒分,犹如《金匮要略》中所讲的血分、气分、水分一样。病属寒不可用下法治疗,医者却反用下法,致使里气亏虚寒邪乘机入内,必然出现下利不止的症状。若下利停止,而后却发结胸证,是由于寒邪化热,邪热上扰结于阳位之胸膈所致。若下利不止,病到第四日仍下利者,是因为寒邪已化热,变为协热下利,故需再次攻下,以荡除邪气,所谓“在下者,引而竭之”之意。总之,寒邪伤人,日久必化热,若邪气不上扰结于胸中,势必会下注大肠。仲景反复详细地论述,是为了向后人揭示其中深刻的道理。

【伤寒论原文】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伤寒贯珠集】

汤药,亦下药也。下后下利痞硬,泻心汤是已。而复以他药下之,以虚益虚,邪气虽去,下焦不约,利无止期,故不宜参、术、姜、草之安中,而宜赤脂、禹粮之固下也。乃服之而利犹不止,则是下焦分注之所,清浊不别故也,故当利其小便。

【白话解】

此处的汤药,即是攻下药的意思。攻下后出现下利、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即可。却又用其他的药物攻下,导致本已亏虚的正气更加虚弱,邪气虽被去除,但下焦正气亏虚而固摄失职,则下利难以止住,故不应用人参、白术、干姜、甘草安中焦,而应以赤石脂、禹余粮收敛固涩下焦。若服药后下利仍不停止,则是因为下焦为水谷分别之地,其功能失常导致清浊不分的缘故,故应通利小便以治之。

【伤寒论原文】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

赤石脂一斤,碎 禹余粮一斤,碎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