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阳明病风寒不同证治八条

阳明病风寒不同证治八条

时间:2023-04-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条盖阳明胃府自中风寒之辨也。阳明腑病中有传经致病、本经自病的两种不同情况。本条阳明胃腑的病证即是区分中风与中寒之辨。四逆汤为复阳散寒之剂,故得主之。仲景在疑似病证之间反复推敲,治学之心可谓细致入微。此阳明自中风邪,而表里俱受之证,是以脉浮而紧。本条虽为阳明病,但病已兼少阳;虽以中风命名,但实为表实之证,乃是邪气闭郁阳明少阳二经的证候。

【伤寒论原文】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伤寒贯珠集】

阳明府病,有传经自受之异。传经者,风寒已变,其病多热;自受者,风寒初入,其病多冷。而风之与寒,则又有辨。此条盖阳明胃府自中风寒之辨也。太阳主肌表,故有有汗无汗之分;阳明为胃府,故有能食不能食之辨。风为阳而寒为阴,阳能消谷而阴不能消谷之意也。夫风寒中人,无有常经,是以伤寒不必定自太阳,中寒不必定自三阴。论中凡言阳明中风,阳明病,若中寒,及少阳中风,太阴少阴厥阴中风等语,皆是本经自受风寒之证,非从太阳传来者也,学者辨诸。

【白话解】

阳明腑病中有传经致病、本经自病的两种不同情况。由风寒之邪传变而来,多为热证者,为传经;风寒初入,其病多为寒证者,为自受。对于风和寒,又当分辨。本条阳明胃腑的病证即是区分中风与中寒之辨。太阳主肌表,故以有汗、无汗来分中风与伤寒;阳明为胃腑,故以能食、不能食来区别中风与中寒。这是因风邪属阳,寒邪属阴,阳能消谷,而阴不能消谷的缘故。风寒之邪侵袭人体,没有固定的经脉,因此伤寒不一定在太阳,中寒不一定直伤三阴。论中所言“阳明中风”“阳明病”“若中寒”,以及“少阳中风”“太阴少阴厥阴中风”等论述,都是本经自受风寒邪气的证候,而不是由太阳经传来的,学者对这些情况应加以明辨。

【伤寒论原文】

阳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伤寒贯珠集】

手足濈然汗出,于法为胃家实,而寒邪适中,小便复不利,则是胃有坚积,而水寒胜之,所以知其欲作固瘕。固瘕者,胃寒成聚,久泄不已也。以下四条,并阳明胃府自中寒邪之证。

【白话解】

手足濈然汗出,按理当属胃家实,而恰逢寒邪直中于内,又小便不利,则说明胃有郁久难去之积滞,加之水寒之气盛,故知欲要形成固瘕。所谓固瘕,是由胃中受寒,实邪积聚而成,会致久泻不止。以下四条加之本条,皆是寒邪直中胃腑的证候。

【伤寒论原文】

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若胃中虚冷,不能食,与水则哕。

【伤寒贯珠集】

脉迟为寒,而病系阳明,则脉不沉而浮也。寒中于里,故下利清谷;而阳为阴迫,则其表反热也。四逆汤为复阳散寒之剂,故得主之。而阳明土也,土恶水而喜温。若胃虚且冷,不能纳谷者,土气无权,必不能胜水而禁冷。设与之水,水与寒搏,必发为哕。哕,呃逆也。

【白话解】

脉迟主寒,因病在阳明,故脉不沉而浮。寒邪直中于里则见下利清谷;阴寒内盛,迫阳于外,则反见发热。四逆汤,是回阳散寒之剂,故用此方“主之”。且阳明属土,其性喜温而恶水。若胃中虚冷,不能受纳水谷,胃的功能失司,则不能制水而虚冷。假设饮水,水寒相聚,则必致胃气上逆作哕。哕,即呃逆。

【伤寒论原文】

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伤寒贯珠集】

食谷欲呕,有中焦与上焦之别。盖中焦多虚寒,而上焦多火逆也。阳明中虚,客寒乘之,食谷则呕,故宜吴茱萸汤,以益虚而温胃。若得汤反剧,则仍是上焦火逆之病,宜清降而不宜温养者矣。仲景于疑似之间,细心推测如此。

【白话解】

食谷欲呕,有病在中焦、上焦的区别。因为中焦多虚多寒,而上焦多火逆为患。阳明中阳不足,寒邪乘虚侵入,则见食谷则呕,应宜吴茱萸汤,以温中补虚散寒。若服药后上述症状反而加剧,则仍是上焦有火热上逆为病,治宜清热降气而不能温养胃腑。仲景在疑似病证之间反复推敲,治学之心可谓细致入微。

【伤寒论原文】

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斤,洗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伤寒论原文】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伤寒贯珠集】

口苦咽干,阳邪内侵也。腹满微喘,里气不行也。发热恶寒,表邪方盛也。夫邪在里者已实,而在表者犹盛,于法则不可下,下之则邪气尽陷,脾乃不化,腹加满而小便难矣。此阳明自中风邪,而表里俱受之证,是以脉浮而紧。盖太阳脉紧,为表有寒;阳明脉紧,为里有实。前第三十条云: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意可参考。

【白话解】

口苦咽干,为阳热之邪内侵所致。腹满微喘,是腑气不通,肺气不降所致。发热恶寒,是表邪正盛。邪气在里已成实,如表邪犹盛,理不应下,如攻下后邪气则会乘虚内陷,脾的运化失职,腹满则会加重,且小便为难。这是阳明自受风邪,表里皆病的证候,故见脉浮而紧。太阳病见脉紧为肌表受寒所致;而阳明病见此脉者,则为里有实邪。前第三十条云: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可参考其意。

【伤寒论原文】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面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伤寒贯珠集】

此条虽系阳明,而已兼少阳;虽名中风,而实为表实,乃阳明少阳邪气闭郁于经之证也。阳明闭郁,故短气腹满,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面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少阳闭郁,故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者,脉证少平,而大邪不去也。病过十日,而脉续浮,知其邪犹在经,故与小柴胡和解邪气。若脉但浮,而无少阳证兼见者,则但与麻黄汤发散邪气而已。盖以其病兼少阳,故不与葛根而与柴胡;以其气实无汗,故虽中风而亦用麻黄。若不得尿,故腹加满,哕加甚者,正气不化,而邪气独盛,虽欲攻之,神不为使,亦无益矣,故曰不治。

【白话解】

本条虽为阳明病,但病已兼少阳;虽以中风命名,但实为表实之证,乃是邪气闭郁阳明少阳二经的证候。阳明邪气闭郁,则见短气腹满,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面目皆黄,小便难,潮热的表现;少阳邪气闭郁,则见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时时哕,耳前后肿等症状。针刺后,病情稍有缓解,但外证不解,表明脉证稍有减轻,但主要病邪尚未去除。十余日后,脉象仍浮,可知病邪仍在少阳经,故予小柴胡汤和解散邪。若脉浮,而不兼见少阳证者,则只予麻黄汤辛散表邪即可。本病兼见少阳证,故不予葛根汤而与小柴胡汤;因其表实无汗,即使名为中风,亦可投用麻黄汤。若小便不利,则腹满、干哕之症加重,为邪盛正衰,此时攻补不得,神灵难助,故为不治。

【伤寒论原文】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伤寒贯珠集】

但头眩不恶寒,能食而咳者,阳明风邪变热,聚于胃而逆于肺也。咽居肺上,故必咽痛。若不咳者,肺不受热,则咽必不痛。不恶寒而头眩者,气方外淫而不内炽,亦何至能食而咳哉!

【白话解】

只是头晕目眩,不恶寒,能食而咳,为阳明中风,郁而化热,聚积在胃,且上逆于肺所致。咽喉位居于肺之上,肺热上蒸,必有咽喉疼痛。若不咳,表明邪热不扰于肺,则咽喉亦不疼痛。若症见不恶寒而头晕目眩,则说明邪热外犯而里热不盛,怎能导致能食且咳之症呢?

【伤寒论原文】

阳明病,能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然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伤寒贯珠集】

此阳明风湿为痹之证。《金匮》云: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又,湿病关节疼痛而烦是也。奄然发狂者,胃中阳胜,所谓怒狂生于阳也。濈然汗出者,谷气内盛,所为汗出于谷也。谷气盛而水湿不能胜之,则随汗外出,故曰与汗共并。汗出邪解,脉气自和,故曰脉紧则愈。前第四十三条中寒不能食,所以虽有坚积,而病成固瘕;此条胃强欲食,所以虽有水湿而忽从汗散。合而观之,可以知阴阳进退之机。

【白话解】

本条论述阳明风湿为痹的证候。《金匮要略》云:“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又有:“湿病关节疼痛而烦是也。”突然发狂,是胃中阳热炽盛,热扰神明所致,所谓怒狂生于阳也,即指此意。汗液化生于水谷精气,水谷之气强,化生有源,则濈然汗出。水谷之气盛使水湿之气随汗而外泄,故曰“与汗共并”。汗出湿泄邪解,脉气平和,故曰脉紧则愈。前面第四十三条所言,阳明中寒,受纳失职而不能食,故虽有燥屎,而成固瘕;本条谓胃气强盛而能食,故水湿之邪由汗散而解。此二条彼此相合,则可知邪在阳明的进退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