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原文】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与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贯珠集】
伤寒五六日中风者,言或伤寒五六日,传至少阳,或少阳本经,自中风邪,非既伤寒五六日,而又中于风也。往来寒热者,少阳居表里之间,进而就阴则寒,退而从阳则热也。胸胁苦满者,少阳之脉,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故也。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者,木火相通,而胆喜犯胃也。或者,未定之辞,以少阳为半表半里,其气有乍进乍退之机,故其病有或然或不然之异。而少阳之病,但见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之证,便当以小柴胡和解表里为主。所谓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是也。此条自太阳篇移入。
【白话解】
伤寒五六日中风,指患太阳伤寒五六天之久,传经至少阳,或是少阳本经自感风邪,而不是伤寒五六日又感受风邪。少阳病位在表里之间,邪气进而入于三阴之里则恶寒,邪气外出于太阳之表则发热,故有“往来寒热”之症。足少阳胆经,其直行向下的经脉从缺盆下行至腋,沿胸侧,过季胁,所以邪犯少阳,经气不利,则有“胸胁苦满”之症。肝木心火相生,而胆火炽盛,常可犯胃,故少阳为病还可见心肝火旺之“心烦”与木郁克土之“默默不欲饮食、喜呕”。文中或见之症,为不确定之辞,因少阳位居表里之间,病势不定,邪气可进可退,所以少阳病会有诸多或出现、或不出现之症。然而少阳病,只要见到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症,就应当以小柴胡汤和解表里为法。此即仲景条文所说的“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之理。此条原在太阳病篇,移入至此。
【伤寒论原文】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 生姜三两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加减法
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
【伤寒贯珠集】
胸中烦而不呕者,邪聚于膈而不上逆也。热聚则不得以甘补,不逆则不必以辛散,故去人参、半夏,而加栝蒌实之寒,以除热而荡实也。
【白话解】
若见胸中烦而不呕吐的,为邪气结于胸膈而未上逆犯胃。邪热结聚,则不能使用甘补之药;邪热未横逆犯胃,则不必使用辛散之药以降逆止呕,所以去掉人参、半夏,而增加性寒之瓜蒌仁,用以除邪热而荡涤积秽。
【伤寒论原文】
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
【伤寒贯珠集】
渴者,木火内烦,而津虚气燥也,故去半夏之温燥,而加人参之甘润、天花粉之凉苦,以彻热而生津也。
【白话解】
口渴,为胆火内盛而津液不足,所以去掉具有温燥之性的半夏,加入甘润之人参、性凉味苦之天花粉,用以去除邪热而生津。
【伤寒论原文】
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
【伤寒贯珠集】
腹中痛者,木邪伤土也。黄芩苦寒,不利脾阳。芍药酸寒,能于土中泻木,去邪气止腹痛也。
【白话解】
腹中疼痛,为肝胆气郁克犯脾土所致。黄芩为苦寒之品,易伤脾阳。芍药为酸寒之品,具有养血敛阴之功,故能补脾土以泻肝木,治疗木邪克土之腹中疼痛。
【伤寒论原文】
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
【伤寒贯珠集】
胁下痞硬者,邪聚少阳之募。大枣甘能增满,牡蛎咸能软坚。好古云,牡蛎以柴胡引之,能去胁下痞也。
【白话解】
胁下痞硬,为邪气聚于少阳之募穴。大枣乃甘壅之品易致痞满加重;牡蛎味咸,具软坚散结之功。正如王好古所说:“牡蛎以柴胡引之,能去胁下痞也。”
【伤寒论原文】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
【伤寒贯珠集】
心下悸、小便不利者,水饮蓄而不行也。水饮得冷则停,得淡则利,故去黄芩,加茯苓。
【白话解】
心下悸、小便不利,为水饮内停所致。饮邪遇冷则停滞,得淡渗之品则通利下行,所以方中去掉苦寒之黄芩,加淡渗之茯苓。
【伤寒论原文】
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三两,温覆取微汗愈。
【伤寒贯珠集】
不渴、外有微热者,里和而表未解也。故不取人参之补里,而用桂枝之解外也。
【白话解】
口不渴、表有微热的,为里气调和而表邪未解。所以不用人参补里虚,而用桂枝解表邪。
【伤寒论原文】
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伤寒贯珠集】
咳者,肺寒而气逆也。经曰:肺苦气上逆,急食酸以收之。又曰:形寒饮冷则伤肺。故加五味之酸以收逆气,干姜之温以却肺寒。参、枣甘壅,不利于逆;生姜之辛,亦恶其散耳。
【白话解】
咳,为肺寒气逆所致。《黄帝内经》曰:“肺苦气上逆,急食酸以收之。”又曰:“形寒饮冷则伤肺。”所以方中加味酸的五味子以敛肺气,性温之干姜以温肺散寒。人参、大枣味甘壅滞,不利于气逆之证;生姜味辛,也恐其发散太过。
【伤寒论原文】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抟,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也,以法治之。
【伤寒贯珠集】
血弱气尽,腠理开,谓亡血、新产、劳力之人,气血不足,腠理疏豁,而邪气乘之也。邪入必与正相抟,而结于胁下。胁下者,少阴之募。而少阴者,阴阳之交也。邪气居之,阴出而与邪争则寒,阳入而与邪争则热,阴阳出入,各有其时,故寒热往来,休作有时也。默默不欲饮食,义如上条。藏府相连四句,是原所以邪气入结之故。谓胆寄于肝,地逼气通,是以其邪必从府而入藏,所谓其痛必下也。邪高谓病所来处,痛下谓病所结处。邪欲入而正拒之,则必上逆而呕也。至其治法,亦不出小柴胡和解表里之法。服后邪解气和,口必不渴。若渴者,是少阳邪气复还阳明也。以法治之者,谓当从阳明之法,而不可复从少阳之法矣。此亦从太阳篇移入。
【白话解】
“血弱气尽,腠理开”,指失血、分娩及重体力劳动之人,往往气血不足,腠理疏松,邪气易乘虚而入。邪入于里,与正气相搏于胁下。胁下部位为足少阴肾之募穴所在,而少阴为阴阳交汇之处。邪气居于胁下,阴气出与邪气相争则恶寒,阳气入与邪气相争则发热,阴阳各以其时出入,所以有寒热往来、休作有时的特点。默默不欲饮食,与上条原文中意义相同。“脏腑相连”以下四句,是解释为何邪气入而结于胁下。胆寄附于肝,两者脏器相连而精气相通,所以邪气必从腑而入脏,即所谓“其痛必下”。邪高,是指病邪所来之处;痛下,指病邪结聚之处。邪气欲侵入而正气与之抗争,则必致胃气上逆而呕吐。至于治法,也不出小柴胡汤和解表里之法。服药后少阳邪气得解而正气调和,则不会出现口渴之症。若有口渴,则表明属少阳邪传阳明之证。以法治之,指当用阳明相应的治法治疗,而不能再用少阳病的治法了。此条也从太阳病篇移至此处。
【伤寒论原文】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贯珠集】
此条类似太阳与少阳并病。以太阳不得有胁下满,少阳不得有颈项强,且手足温而渴,知其邪不独在表,而亦在里也。欲合表里而并解,则非小柴胡不可耳。亦太阳篇移入。
【白话解】
此条原文所述之表现类似太阳与少阳并病之证。因太阳病不应该有胁下满闷之症,少阳病又不应该有颈项强之表现,而且从手足温、口渴等表现可以推知邪气不仅在表,而且内涉阳明之里。要使表里之邪双解,则必须使用小柴胡汤。此条也从太阳病篇移至此处。
【伤寒论原文】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伤寒贯珠集】
柴胡证,如前条所谓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证是也。伤寒中风者,谓无论伤寒中风,有柴胡证者,但见一证,便当以小柴胡和解之,不可谓其不具,而以他药发之也。前条云: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者,与小柴胡,不与桂枝,即此意。亦太阳篇移入。
【白话解】
所谓的柴胡证,即之前条文所述的“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症状。伤寒中风,指无论是太阳伤寒证还是太阳中风证,出现柴胡证的表现,只要有几个典型表现,就应当使用小柴胡汤和解表里,不可因其症状不完备,而使用其他解表之药治疗。前面条文说“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者,予小柴胡汤,而不用桂枝汤,就是这个意思。此条也从太阳病篇移至此处。
【伤寒论原文】
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伤寒贯珠集】
柴胡证不应下而反下之,于法为逆。若柴胡证不罢者,仍宜柴胡汤和解,所谓此虽已下,不为逆也。蒸蒸而振者,气从内达,邪从外出,有战胜之义焉,是以发热汗出而解也。亦太阳篇移入。
【白话解】
小柴胡汤证不应攻下却反用下法,就治法而言是错误的。如果下后柴胡证依然存在,仍应使用小柴胡汤和解表里,虽然已经使用下法,病未传变,还不算大错。蒸蒸发热而寒战的,为正气由内而发,邪气由外而出,正邪交争,正胜邪退,所以最终发热汗出而病愈。此条也从太阳病篇移至此处。
【伤寒论原文】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与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贯珠集】
阳脉涩,阳气少也;阴脉弦,阴有邪也。阳不足而阴乘之,法当腹中急痛,故以小建中汤温里益虚散阴气。若不差,知非虚寒在里,而是风邪内干也,故当以小柴胡汤散邪气止腹痛。亦太阳篇移入。
【白话解】
阳脉涩,为阳气不足;阴脉弦,为阴分有邪。阳气不足而阴邪乘机侵入,则会出现腹中拘急疼痛,所以用小建中汤温中补虚、驱散阴邪。若病不愈,则可推知并非是虚寒在里,而是风邪内侵,所以当用小柴胡汤散邪气、止腹痛。此条也从太阳病篇移至此处。
【伤寒论原文】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伤寒贯珠集】
头汗出,微恶寒,为表证;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为里证。阳微结者,阳邪微结,未纯在里,亦不纯在表,故曰必有表复有里也。伤寒阴邪中于阴者,脉沉;阳邪结于里者,脉亦沉。合之于证,无外证者,为纯在里;有外证者,为半在表也。无阳证者,沉为在阴;有阳证者,沉为在里也。夫头为阳之会,而阴不得有汗。今脉沉紧而头汗出,知其病不在少阴,亦并不纯在表,故可与小柴胡汤,合外内而并治之耳。设不了了者,必表解而里未和也,故曰得屎而解。
【白话解】
头部出汗,轻微恶寒,为表证;手脚冷,心下痞满,食欲不振,大便干硬,脉细,为里证。阳微结,为阳热之邪轻微结聚,邪气未完全结于里,也不单纯在表,所以说“必有表,复有里也”。外感病若阴寒之邪直中阴经,可见脉沉;阳热之邪结聚于里,也可见沉脉。结合症状表现,没有表证的为纯里证,有表证的为半在表半在里之证。没有阳热表现的,见沉脉为病在少阴;有阳热表现的,见沉脉为热结在里之证。头为诸阳之会,而少阴病阴寒内盛,不应有汗。若见脉沉紧而头汗出,推知不是少阴病,也不是纯表证,所以可用小柴胡汤,和解表里。如果病还不愈,一定是表邪已解而里证未除,所以说用下法通利大便则病愈。
【伤寒论原文】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痛,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伤寒贯珠集】
本太阳脉浮头痛恶寒之证,而转为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者,太阳不解,而传入少阳也。尚未吐下,不经药坏者,脉虽沉紧,可与小柴胡以和之,以证见少阳,舍脉而从证也。或云脉沉紧,连上未吐下看,言尚未经吐下,与脉未至沉紧者,知其邪犹在经,可与小柴胡以和之。或云沉当作浮,前阳明篇第四十七条云: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是也,并通。若已吐、下、发汗、温针,叠伤津液,胃燥谵语,而胁下硬满、干呕等证反罢者,此众法尽投,正已大伤,而邪犹不解,谓之坏病,非小柴胡所得而治者。须审其因犯何逆,随证以法治之。
【白话解】
原本是脉浮、头痛、恶寒等太阳病表现,而发展为胁下痞硬胀满、干呕不能进食、往来寒热者,为太阳病不得外解,进而传入少阳。尚未使用吐、下之法,没有因用药不当而致变证,虽见沉紧之脉,仍可用小柴胡汤和解,因为有少阳病的症状存在,所以舍其脉而从其证。有的理解为,脉沉紧与上句未吐下连看,指的是尚未使用吐、下之法,与脉未见沉紧象相比,推知邪气仍在少阳经,可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有的理解为,脉沉应为脉浮,与前面阳明病篇第四十七条“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二者含义相通。如果已经使用过吐法、下法、汗法、温针等治疗,重复耗伤津液,出现肠中干燥而谵语,而胁下硬满、干呕等少阳病的症状反而消失,这是因为各种方法都已使用,致使正气严重损伤,而邪仍不解,称之为变证,不是小柴胡汤所能治愈的。需要审其病因,明确使用过何种错误的治疗,进而根据现有脉证,以相应治法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