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原文】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伤寒贯珠集】
邪气在表则发热,入里则躁烦。伤寒六七日,外无大热,而其人躁烦者,邪气去阳而之阴也。去,又训作往,言阳邪往入阴中也。
【白话解】
邪气在表则有发热,邪气入里则见躁扰心烦。伤寒六七天之久,肌表无大热,而患者出现躁扰心烦的,为邪气离开阳经而入于阴经之故。去,又可解释为“往”,指阳经之邪进入阴经。
【伤寒论原文】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谓三阴不受邪也。
【伤寒贯珠集】
伤寒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四日当传太阴,《内经》伤寒传变之常法然也。阳邪传阴,则当呕而不能食。若其人反能食,不呕,则邪气不传于阴,将从阳而解也。
【白话解】
外感病发病一天在太阳,两天传阳明,三天传少阳,四天应传至太阴,这是《黄帝内经》中论述外感病传变的一般规律。阳经之邪传入阴经,应当出现呕吐而不能进食的表现。如果患者反而能食不呕的,则是邪气未传至阴经,而将要从阳经外解。
【伤寒论原文】
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
【伤寒贯珠集】
伤寒三日,少阳受邪。而其脉反小者,邪气已衰,其病欲解而愈。经云:大则病进,小则病退。此之谓也。
【白话解】
伤寒三日,邪气当传至少阳。若患者脉反小,说明邪气衰退,其病将得解而痊愈。《黄帝内经》云:“大则病进,小则病退。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伤寒论原文】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伤寒贯珠集】
少阳,胆木也,从寅至辰,为木旺之时,故其病欲解,必于是三时。亦犹太阳之解于巳午未,阳明之解于申酉戌也。
【白话解】
少阳胆经属木,寅时至辰时为木气当旺之时,所以少阳病有利于病解之时,一定是在这三个时辰。就像太阳病有利于病解之时是巳午未,阳明病有利于病解之时是申酉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