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太阴脏病脉证治六条

太阴脏病脉证治六条

时间:2023-04-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足太阴病之的证也。这是足太阴病的确切的证候表现。足太阴经脉,入腹部属脾而络于胃,上行穿过膈肌,挟咽喉两旁,所以太阴病有腹胀满而呕吐,饮食不能下咽,下利腹痛等症状。然而太阴病,不仅传经发病的是这样,邪气直中太阴而发病的也是如此。阳明胃,与太阴脾互为表里,二者以膜相连,脾脏受邪而胃腑之气不通降则成腑实之证。手足温暖,不是太阴病的必见症状。曰属太阴,其脏有寒,明非阳经下利,及传经热病之比。

【伤寒论原文】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伤寒贯珠集】

此足太阴病之的证也。太阴之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故其病有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腹痛等证。然太阴为病,不特传经如是,即直中亦如是。且不特伤寒如是,即杂病亦如是。但有属阴属阳,为盛为虚之分耳。而太阴者,脏也,满而不实,法不可下。若下之,则胸下结硬。中气伤者,邪气必结也。

【白话解】

这是足太阴病的确切的证候表现。足太阴经脉,入腹部属脾而络于胃,上行穿过膈肌,挟咽喉两旁,所以太阴病有腹胀满而呕吐,饮食不能下咽,下利腹痛等症状。然而太阴病,不仅传经发病的是这样,邪气直中太阴而发病的也是如此。而且不仅外感病有这样的表现,内伤杂病也是如此。只是有病性属阴或属阳,邪气盛或正气虚的区别罢了。太阴脾脏,为五脏之一,具有满而不能实的特性,所以太阴病不可使用下法。如果攻下,则胸膈心下痞结硬痛。因攻下使中气受损,邪气必乘虚而结于心下。

【伤寒论原文】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伤寒贯珠集】

病在太阳,不与解表,而反攻里,因而邪气乘虚陷入太阴之位,为腹满而时痛,陶氏所谓误下传者是也。夫病因邪陷而来者,必得邪解而后愈,而脏阴为药所伤者,亦必以药和之而后安,故须桂枝加芍药汤主之。桂枝所以越外入之邪,芍药所以安伤下之阴也。按《金匮》云: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与小建中汤。不差者,与小柴胡汤。此亦邪陷阴中之故,而桂枝加芍药,亦小建中之意。不用胶饴者,以其腹满,不欲更以甘味增满耳。

【白话解】

本为太阳病,不用解表之法,而反用攻里之法,因而导致邪气乘虚内陷太阴,出现腹部胀满,时有疼痛,这就是陶节庵所说的误下而导致病邪传变的。外感病若因邪气内陷而发病的,就须内陷之邪得以外解而病才可痊愈,而脾脏之阴被攻下药所伤,也必须用药调和而使之恢复,所以须用桂枝加芍药汤主治本病。桂枝用来发越由表传入的邪气,芍药用来安养攻下所损伤的脾阴。按:《金匮要略》中说:“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与小建中汤。不瘥者,与小柴胡汤。”这也是邪陷阴经造成的,而桂枝加芍药汤,也是取小建中汤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意。不用胶饴,是因为症见腹满,不能再用甘味药增加壅满之故。

【伤寒论原文】

桂枝加芍药汤方

【伤寒贯珠集】

于桂枝汤方内更加芍药三两,随前共六两。余依桂枝汤法。

【白话解】

在桂枝汤原方基础上再加芍药三两,加上原有的三两共六两。其余的煎服调护方法均按照桂枝汤法操作。

【伤寒论原文】

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伤寒贯珠集】

此承上条而言,腹满而未实,痛而不甚者,可以桂枝加芍药,和而解之。若大实大痛者,邪气成聚,必以桂枝加大黄,越陷邪而去实滞也。夫太阴,脾脏也,脏何以能实而可下?阳明者,太阴之表,以膜相连,脏受邪而腑不行则实。故脾非自实也,因胃实而实也。大黄所以下胃,岂以下脾哉!少阴厥阴亦有用承气法,详见各篇,所当互考。

【白话解】

本条接上条论述,腹胀满而未成实,疼痛不是特别剧烈的,可用桂枝加芍药汤通脾和络止痛。如果邪实而腹痛剧烈,是邪气结聚而瘀滞脾络,必须用桂枝加大黄汤治疗,发越内陷之邪而化瘀导滞。太阴为脾脏,五脏有满而不实的特性,怎能有可下之证呢?阳明胃,与太阴脾互为表里,二者以膜相连,脾脏受邪而胃腑之气不通降则成腑实之证。所以脾不是本身有实证,而是胃家有实邪而实。大黄是用来攻下胃肠中实邪的,怎可能是用以攻脾呢!少阴病和厥阴病也有用承气汤治疗的证候,具体见于各篇之中,应当相互参考。

【伤寒论原文】

桂枝加大黄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三两,炙 大黄一两 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 芍药六两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论原文】

太阴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伤寒贯珠集】

此亦承上条而言,大黄、芍药之得以用者,为其胃实而便坚也。若其人脉弱,续自便利,则虽有大实痛证,此法不可用矣。即欲用之,亦宜量减而与之。所以然者,胃气弱而不振,邪气不聚而易动,故可以缓图,而难以峻攻也。

【白话解】

本条也是接上条论述,之所以使用大黄、芍药,是因为胃家实而大便干硬。如果患者脉弱,又逐渐出现下利,则虽然有腹部疼痛剧烈的表现,这个治疗方药也不可使用。即便要用,也应减量使用。这是因为,胃气虚弱,即使邪气不易结聚也容易出现病情变化,所以可以采取和缓治疗的办法,而不能峻猛攻下。

【伤寒论原文】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秽腐当去故也。

【伤寒贯珠集】

伤寒脉浮而缓者,脉紧去而成缓,为寒欲变热之证,如太阳第四十七条之例也。手足自温,非太阴定证。见太阴有寒,手足必寒;有热,手足乃自温耳。又阳明受热,则一身及手足热;太阴则身不热,而手足温。兹寒已变热,而手足自温,则伤寒之邪,不之阳明,而之太阴。而其脉仍浮,则其邪亦未尽入,故曰系在太阴,谓以太阳而内连太阴也。于法,太阴受热而汗不出者,热与湿搏,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其热得通,不能蒸郁为黄矣。至七八日,暴烦下利者,正气内作,邪气欲去也。虽日十余行,继必自止,所以然者,脾家本有秽腐当去,故为自利。秽腐尽,则利亦必自止矣。

【白话解】

外感病见脉浮缓的,为原来的紧脉消失而出现缓脉,是寒邪将化热的表现,如太阳病篇第四十七条所述情况。手足温暖,不是太阴病的必见症状。太阴感寒,则手足亦冷;太阴有热,则手足亦暖。若阳明有热,则全身与手足皆热;太阴有热,则身不热而手足温暖。寒邪化热,而手足温暖,是外感之邪未传至阳明,而传至太阴。仍见浮脉,则说明邪气并未完全传至太阴,所以说是“系在太阴”,指邪在太阳而内已涉及太阴经。按常理,太阴感受热邪而不见出汗的,为热邪与湿邪互结,理应当出现身黄的表现;如果此时小便通利,为热邪从小便下解,所以就不会出现湿热郁蒸而发黄的表现了。又过了七八天,突然出现心烦下利的,为正气奋起亢邪,邪气欲外解的表现。虽然一天下利达十多次,随着病情的发展下利一定会停止,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肠中的腐秽浊邪需要外解的出路,所以表现为下利。腐秽浊邪排净了,下利也就自然停止了。

【伤寒论原文】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四逆辈。

【伤寒贯珠集】

自利不渴者,太阴本自有寒,而阴邪又中之也。曰属太阴,其脏有寒,明非阳经下利,及传经热病之比。法当温脏祛寒,如四逆汤之类;不可更以苦寒坚之清之,如黄芩汤之例也。

【白话解】

下利而口不渴的,为太阴脾脏本有寒邪,而阴寒之邪又自外而入。文中说“属太阴、其脏有寒”,表明此下利不是三阳经病的下利以及由表入里的热性下利之类。治法应温脾散寒,方如四逆汤之类;不宜再用苦寒之药坚阴清热,如黄芩汤之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