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原文】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伤寒贯珠集】
少阴之热,有从阳经传入者,有自受寒邪,久而变热者。曰二三日以上,谓自二三日至五六日,或八九日,寒极而变热也。至心中烦不得卧,则热气内动,尽入血中,而诸阴蒙其害矣。盖阳经之寒变,则热归于气,或入于血;阴经之寒变,则热入于血,而不归于气。此余历试之验也。故用黄连、黄芩之苦,合阿胶、芍药、鸡子黄之甘,并入血中,以生阴气,而除邪热,成氏所谓:阳有余,以苦除之;阴不足,以甘补之是也。
【白话解】
侵犯少阴之热邪,有从阳经顺经传入的,有由直中本经之寒邪郁久而化的。所谓病至二三天以上,就是指病至五六天,或八九天,此时寒邪至极则化生为热。当出现心中烦乱、无法安卧的症状时,表明热邪已内动,完全进入血分,伤及诸阴了。犯于三阳经的寒邪所化生之热,可入于气分,亦可入于血分;而犯于三阴经的寒邪所化生之热,则只入于血分,而不入气分。这是我多次临床试验得出的结论。所以要用黄连、黄芩之苦味,配合阿胶、芍药、鸡子黄之甘味,并行入血分,以生发营阴之气,从而除祛热邪。成无己所说的“阳有余,以苦除之(黄芩、黄连之苦以除热);阴不足,以甘补之”(鸡黄、阿胶之甘以补血),便是此意。
【伤寒论原文】
黄连阿胶汤方
黄连四两 黄芩一两 芍药二两 阿胶三两 鸡子黄二枚
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伤寒论原文】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伤寒贯珠集】
四逆,四肢逆冷也。此非热厥,亦太阳初受寒邪,未郁为热,而便入少阴之证。少阴为三阴之枢,犹少阳为三阳之枢也,其进而入则在阴,退而出则就阳,邪气居之,有可进可退时上时下之势。故其为病,有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之证。夫邪在外者,可引而散之;在内者,可下而去之;其在外内之间者,则和解而分消之。分消者,半从外半从内之谓也。故用柴胡之辛,扬之使从外出;枳实之苦,抑之使其内消。而其所以能内能外者,则枢机之用为多,故必以芍药之酸益其阴,甘草之甘养其阳。曰四逆者,因其所治之病而命之名耳。而其制方大意,亦与小柴胡相似。四逆之柴胡、枳实,犹小柴胡之柴胡、黄芩也;四逆之芍药、甘草,犹小柴胡之人参、甘草也。且枳实兼擅涤饮之长,甘、芍亦备营卫两和之任,特以为病有阴阳之异,故用药亦分气血之殊。而其辅正逐邪,和解表里,则两方如一方也。旧谓此为治热深发厥之药,非是,夫果热深发厥,则属厥应下之之例矣,岂此药所能治哉!
【白话解】
四逆,是四肢逆冷之意。这并非是热厥所致,亦因寒邪初犯太阳,尚未郁而化热,便入里传于少阴所致。少阴经为三阴经之枢纽,犹如少阳经为三阳经之枢纽一样,经气于此入里则属阴,外出则属阳,邪气于此,可入里犯于阴,可外出犯于阳,时而上行犯于上焦,时而下行犯于下焦。所以此经受病,会出现或咳,或心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疼痛,或泄下、里急后重等诸多不同症状。当邪气在外时,可用透达肌表的方法以散邪;当邪气在内时,可用下法祛除;当邪在表里之间时,可用和解之法将其分而消散。分消者,是使邪气一半从外部宣散,一半从内消解的意思。故要以柴胡辛散之性,发散邪气从肌表而出;以枳实之苦味,抑制邪气外散使其在体内被消除。而其所以能解在内、外之间的邪气,主要是因为少阴能起到阴阳枢机的作用。故必以芍药之酸味益其阴血,甘草之甘味养其阳气。名曰四逆,是因其所治之病的症状而命名的。然其制方原则,与小柴胡汤相似。四逆散之柴胡、枳实,其作用与小柴胡汤中的柴胡、黄芩一样;四逆散中的芍药、甘草,其作用与小柴胡汤中的人参、甘草一样。且枳实擅长祛除积留的痰饮,甘草、芍药又具备调和营卫的功效,因病有阴阳之不同,故用药亦当有治气、治血之分。从扶正祛邪、和解表里两方面来说,两方如出一辙。有前人称此为治疗热邪深入而发厥逆之药,其实并非如此,如是因热邪深入而发厥逆,当属“厥应下之”之例而用下法治疗,怎能以此方医治呢!
【伤寒论原文】
四逆散方
柴胡 枳实,破,水渍,炙干 芍药 甘草,炙
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加减法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
【伤寒贯珠集】
成氏曰:肺寒气逆则咳,五味子之酸收逆气,干姜之辛散肺寒。并主下利者,肺与大肠为表里,上咳下利,治则颇同。
【白话解】
成无己云:“肺受寒而气逆则咳,五味子之酸味可收上逆之气,干姜之辛味可散肺中寒邪。兼可治疗下利,是因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关系,上焦之咳,下焦之利,治则相近。”
【伤寒论原文】
悸者,加桂枝五分。
【伤寒贯珠集】
悸者寒多,心脉不通则心下鼓也。桂枝辛温,入心通阳气。
【白话解】
出现心悸的症状,多由寒邪所致,心脉受寒而凝滞不通,致使心下悸动不安。桂枝味辛性温,入心经可通达阳气。
【伤寒论原文】
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
【伤寒贯珠集】
小便不利,水聚于下也。茯苓甘淡,利窍渗水。
【白话解】
出现小便不利的症状,是由水邪聚于下焦所致。茯苓味甘性淡,可通利下窍以淡渗利水。
【伤寒论原文】
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
【伤寒贯珠集】
腹中痛,寒胜于里也。附子辛温,散寒止痛。
【白话解】
出现腹中痛的症状,是因寒邪入里伤阳所致。附子味辛性温,可散寒邪止疼痛。
【伤寒论原文】
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伤寒贯珠集】
泄利下重,寒滞于下也。薤白辛温,散寒通阳气。
【白话解】
出现下利并里急后重的症状,是因寒邪停滞于下焦所致。薤白味辛而性温,可消散滞留之寒邪,以通达阳气。
【伤寒论原文】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伤寒贯珠集】
少阴中寒,下利至六七日,寒变为热,而气复上行,为咳,为呕,为渴,为心烦不得眠,所谓下行极而上也。夫邪气自下而上者,仍须从下引而出之。猪苓、茯苓、泽泻、滑石,并甘淡下行之药,足胜导水泄热之用。然以阴病而属邪热,设非得阿胶之咸寒入阴,何以驭诸阳药而泄阴中之热,导浮上之气哉!
【白话解】
少阴经受寒邪所伤,下利了六七天,此时寒已化热,然而邪气上浮,出现了咳、呕、口渴、心中烦乱失眠等症状,此即所谓邪气下行致极而转而上浮。邪气虽由下上行,但仍要从下焦引邪外出。猪苓、茯苓、泽泻、滑石,皆为甘淡下行之药,足可以胜任导水泄热的功效。然而阴经为病却因热邪所致,假设不用阿胶咸寒之性以入阴经,何药能驾驭诸阳性之药泄阴中热邪,导上浮之气向下行呢。
【伤寒论原文】
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
【伤寒贯珠集】
少阴之脉,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其支别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阳邪传入少阴,下为泄利,上为咽痛,胸满心烦。热气充斥脉中,不特泄伤本藏之气,亦且消烁心肺之阴矣。猪,水畜,而肤甘寒。其气味先入少阴,益阴除客热,止咽痛,故以为君。加白蜜之甘以缓急,润以除燥而烦满愈。白粉之甘能补中,温能养藏,而泄利止矣。
【白话解】
少阴之脉,从肾上入肝、膈,进入肺中,循于喉咙。其旁支,从肺出络心,注入胸中。热邪传入少阴经,在下发为泄利,在上发为咽痛、胸满心烦。热邪充斥于经脉之中,不仅能耗伤本脏元气,还能消耗心肺之阴。猪,是具有水寒之性的家畜,其皮味甘性寒。其气味先入少阴经,能养阴兼除客热之邪,止咽痛,故为君药。加白蜜以其甘味缓急,以其滋润之性而除客热之燥,从而使心烦满闷的症状自愈。白粉之甘能补益中焦,温能补养脏腑,故而能令泄利止。
【伤寒论原文】
猪肤汤方
猪肤一斤,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相得。温分六服。
【伤寒论原文】
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伤寒贯珠集】
少阴热气,随经上冲,咽伤生疮,不能语言,音声不出,东垣所谓:少阴邪入于里,上接于心,与火俱化而克金也。故与半夏之辛,以散结热止咽痛;鸡子白甘寒入肺,清热气,通声音;苦酒苦酸,消疮肿散邪毒也。
【白话解】
少阴之邪热,随经络走行而上冲,伤咽部而生疮疡,致不能说话,声音难出,即李东垣所谓的“少阴邪入于里,上接于心,与火俱化而克金”。故用半夏之辛味,以消散郁结之热而止咽痛;鸡子白味甘性寒入肺经,可清泄热气,通利音窍;苦酒味苦性酸,可消除疮肿且散邪毒。
【伤寒论原文】
苦酒汤方
半夏十四枚,洗,破如枣核大。鸡子一枚,去黄,内上苦酒,着鸡子壳中,内半夏着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剂服之。
【伤寒论原文】
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者,与桔梗汤。
【伤寒贯珠集】
此亦热传少阴,而上为咽痛之法。甘草汤甘以缓急,寒以除热也。其甚而不差者,则必以辛发之,而以甘缓之。甘草、桔梗,甘辛合用,而甘胜于辛,治阴虚客热,其法轻重,当如是耳。
【白话解】
本条也是治疗热邪传入少阴,致上部咽痛之法。用甘草汤之甘味以缓病势之急,寒性以祛除邪热。有症状严重而服此药不见效者,则必加辛味药发散热邪,以甘味药缓和症状。甘草、桔梗,甘辛合用,其中甘味的作用强于辛味,可治疗阴虚兼有客热之证,这种药量配伍的轻重变化,应当如此来考虑。
【伤寒论原文】
甘草汤方
甘草二两,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桔梗汤方
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伤寒论原文】
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伤寒贯珠集】
少阴咽痛,甘不能缓者,必以辛散之;寒不能除者,必以温发之。盖少阴客邪,郁聚咽嗌之间,既不得出,复不得入。设以寒治,则聚益甚;投以辛温,则郁反通。《内经》微者逆之,甚者从之之意也。半夏散及汤,甘辛合用,而辛胜于甘,其气又温,不特能解客寒之气,亦能劫散咽喉怫郁之热也。
【白话解】
少阴病所致的咽痛症状,若用甘味药不能缓解的,必以辛味药散之;以寒性药不能祛除的,必用温性药发之。侵及少阴之外邪,郁结于咽喉之间,既不得出于外,又不能入于内。如果用寒药治疗,则易致邪聚加重;用辛温药治疗,则邪郁之症反而得到缓解。《黄帝内经》所说的“微者逆之,甚者从之”便是此意。半夏散及汤,甘辛合用,而辛味的作用强于甘味,药性又属温,不仅能解除外来之寒邪,也能消散咽喉郁结之热。
【伤寒论原文】
半夏散及汤方
半夏,洗 桂枝,去皮 甘草,炙 各等分
上三味,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内散两方寸匕,更煎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