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厥阴病脉证五条

厥阴病脉证五条

时间:2023-04-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伤寒之病,邪愈深者,其热愈甚。这是厥阴病邪气在脏的典型证候,是病邪从阳经传入厥阴所致。关键在于对发病及证候等细节要查清问明。夫阴内阳外而为病者,必得阳入阴出而后解。面色虽红赤却不严重,身体虽发热但热势轻微,则表明此时病体的阳气发露于外的,仅有十分之三,而潜藏于内的,还有十分之七。如果病人没有结胸证,只有少腹胀满,按之疼痛的症状,则是由于阴寒凝结于内,真阳不足,病在下焦小腹部位。

【伤寒论原文】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伤寒贯珠集】

伤寒之病,邪愈深者,其热愈甚。厥阴为阴之尽,而风木之气,又足以生阳火而铄阴津。津虚火实,脏燥无液,求救于水,则为消渴。消渴者,水入不足以制热,而反为热所消也。气上冲心,心中疼热者,火生于木,肝气通心也。饥而不欲食者,木喜攻土,胃虚求食,而邪热复不能消谷也。食入即吐蛔者,蛔无食而动,闻食臭而出也。下之利不止者,胃家重伤而邪热下注也。此厥阴在脏之的证,病从阳经传入者也。

【白话解】

外感病,邪气越深,发热也就越严重。厥阴为三阴的最末阶段,而厥阴风木之气,又足以生相火消砾阴津。津液亏虚而火热内盛,脏腑干燥而缺乏津液,引水自救,则出现消渴的症状。所谓消渴,是指摄入的水液不能足以制衡热邪,反而被热邪所消耗。气上冲心,心中疼热,是因为火生于木,而肝木之气上通于心所致。饥而不欲食,是由于肝木之气善克伐脾胃之土,胃中空虚而欲饮食,但脾受邪热的克伐而不能运化水谷所致。进食而吐蛔虫,是因为蛔虫在进食的时候活动,进食后蛔虫闻到食物的味道而向上,经口腔被吐出。攻下后出现下利不止的症状,是由于胃肠受损而邪热趁虚下注所致。这是厥阴病邪气在脏的典型证候,是病邪从阳经传入厥阴所致。

【伤寒论原文】

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趋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伤寒贯珠集】

伤寒四五日,正邪气传里之时,若腹中痛而满者,热聚而实,将成可下之证。兹腹中痛而不满,但时时转气下趋少腹者,热不得聚而从下注,将成下利之候也。而下利有阴阳之分:先发热而后下利者,传经之热邪内陷,此为热利,必有内烦脉数等证;不发热而下利者,直中之阴邪下注,此为寒利,必有厥冷脉微等证。要在审问明白也。

【白话解】

外感病发病四五天的时候,正是邪气由太阳之表欲向里传变的关键时刻,如果出现腹中疼痛胀满的症状,是由于热邪与糟粕内结成实,即成为可用攻下法治疗的病证。现在腹中疼痛而不胀满,只是常常感觉有气向下行于少腹,这是热邪不能结聚而下注,将形成下利的证候。而下利也有阴证与阳证的区别:若先发热而后出现下利的,这是传经而来的热邪内陷胃肠,这种情况称为热利,一定会出现内热烦躁而脉数等症;若不发热而下利的,这是阴寒之邪直中脏腑而导致下利,这种情况称为寒利,一定会有四肢厥冷而脉微等症。关键在于对发病及证候等细节要查清问明。

【伤寒论原文】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圊脓血。

【伤寒贯珠集】

此阳邪入里而作下利之证。寸浮数者,阳邪强也;尺中涩者,阴气弱也。以强阳而加弱阴,必圊脓血。

【白话解】

这是因阳热之邪内陷入里而导致的下利病证。寸脉浮数,提示阳热邪气强盛;尺脉见涩,提示阴液不足。阳热邪气旺盛而阴液不足,必定会导致大便脓血。

【伤寒论原文】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伤寒贯珠集】

下利清谷,脉沉而迟,阴在里在下也。面少赤,身有微热,阳在上在外也。夫阴内阳外而为病者,必得阳入阴出而后解。而面虽赤而未甚,身虽热而亦微,则其阳之发露者,仅十之三,而潜藏者,尚十之七也。藏而能动,必当与阴相争,争而未胜则郁冒,争而既胜则汗出。汗出而内伏之阴从外出,外出之阳从内入,而病乃解矣。然此证下虚无气,中土不守,惟藉君主之灵,以收散亡之气,而驱沉伏之阴。郁冒汗出,则心君震怒之候,病人所以必微厥也。设非下虚之故,何至危殆若是?然或真阳毕露,则必不能与邪争,不争亦必无幸矣。

【白话解】

出现下利清谷、脉沉而迟的症状,是由于阴寒之邪在里在下的缘故。出现面色微微发红、身体微微发热的症状,是由于阳气浮越在上在外的缘故。阴寒邪气在内而阳气浮越在外的疾病,必须使阳气内入而阴寒邪气外散才能痊愈。面色虽红赤却不严重,身体虽发热但热势轻微,则表明此时病体的阳气发露于外的,仅有十分之三,而潜藏于内的,还有十分之七。阳气藏于内而能发挥作用,一定会与阴寒邪气相争,争而不胜则会有头重昏沉的症状,争而得胜则会有汗出的症状。汗出后,伏藏于内的阴寒邪气就会随汗外出,而浮越在外的阳气就会向内潜藏,这样病就治愈了。然而此证下焦亏虚气化无权,中焦阳气不守,只能依靠心之阳气,以收敛散失于外的阳气,驱散沉伏于内的阴寒之气。头重昏沉而汗出,是心之阳气震慑下焦阴寒之气的表现,就像君主震怒的道理一样,所以此种情况下的病人必然会出现四肢微厥的表现。若不是下焦阳气亏虚,何至于如此危险?如果阳气完全外散,则无以与邪气相争,不能与邪气相争则必然会导致不好的结果。

【伤寒论原文】

病者手足厥冷,不结胸,少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伤寒贯珠集】

手足厥冷,原有阴阳虚实之别。若其人结胸,则邪结于上而阳不得通,如后所云: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邪结在胸中,当须吐之,以通其阳者也。若不结胸,但少腹满,按之痛者,则是阴冷内结,元阳不振,病在膀胱关元之间。必以甘辛温药,如四逆、白通之属,以救阳气而驱阴邪也。

【白话解】

手足厥冷,应当有阴阳虚实的区别。如果患者有结胸证,则邪气聚结于上部而使阳气不能通行布散,就如后面条文所说:“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邪结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以使阳气通行。如果病人没有结胸证,只有少腹胀满,按之疼痛的症状,则是由于阴寒凝结于内,真阳不足,病在下焦小腹部位。必须用辛甘温之药,如四逆汤、白通汤之类,以扶助阳气而驱散阴寒之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