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认为正常人的体温应该是恒定不变的,所以称“恒温”。但事实上每个个体以及同一个体不同时间,以及同一个体的不同部位(尤其是体内与体表)的温度都有或多或少的差别,然而这些差别(或波动)有一个范围。经调查与测定,中国人的腋温为36.0~37.4℃,舌下温度为 36.7~37.7℃,直肠温度(常称为肛温)为37.0~38℃。在一天之中,清晨2~5时体温最低,下午5~7时体温最高。此外,女性体温通常比男性高0.3℃。妇女于月经前期、妊娠期以及剧烈运动时,体温也会一过性升高。
人体体温的维持与调节是在体温中枢控制下完成的,它主要依赖于产热与散热的动态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产热大于散热,人体体温便会升高。由于某种原因人体体温超过正常值0.5℃,即可称为发热。临床上按发热的程度(舌下温度)不同划分为①低热:37.4~38℃;②中等度热:38.1~39℃;③高热:39.1~41℃;④超高热:41℃以上。
大多数的发热是由引起发热的物质作用所致,称为“致热原”。在感冒中这种致热原是引起感冒的各种病毒。由于病毒属于传染性生物因子,所以感冒的发热属于“传染性发热”,而感冒病毒原非机体本身的组织,它们是“入侵者”,所以又将它们称为“外源性致热原”,以便区别于“内源性致热原”。
其实,除了病毒可作为“外源性致热原”引起患者发热外,更主要的还是由机体本身的“内源性致热原”引起的发热。原来,当病毒入侵时,病毒及其产物刺激了人体的中性粒细胞以及单核-巨噬细胞,使后者释放出“内源性致热原”,它们又作用于人体颅内的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得产热过程增强,散热过程减弱,于是机体的体温便开始升高。
普通感冒的临床表现一般只是局限于鼻咽部炎症,因此普通感冒患者常不发热,或者只有低热,即37.4~38℃。假如伴有其他部位的炎症,即体温会升高,甚至高热。发热的临床表现一般可分3个阶段,即体温上升期、高热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由于普通感冒一般不发热或只有低度发热,所以也无明显的发热3个阶段,而流行性感冒患者则体温常骤然上升,可于24小时达高峰(38~40℃),并且维持数天。这也是流行性感冒有别于普通感冒的特点之一。
感冒时发热,对人体亦有有益的一面。由于发热是人体抵抗疾病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反应,它可调动机体的免疫系统,抵抗病原体的入侵,使外周血中白细胞增加,抗体生成活跃,肝脏解毒能力加强,新陈代谢加快,从而有利于病原体的灭活和局限。同时,高热还可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杀灭感冒病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