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伤寒论》中的懊恼说起

从《伤寒论》中的懊恼说起

时间:2023-04-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就懊恼一词展开讨论,与同道共同探讨此病状的原因与治疗方案。根据《伤寒论析义》极多大专院校教材中均将“懊恼”一词注音为,笔者认为应为。近年来,发现许多颈椎病人,也出现“懊恼”现象,只要颈椎病减轻了,“懊恼”现象随之消失。

关键词:懊恼解析

《伤寒论》第七十六条“……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栀子豉汤主之。”

第二二八条“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恼,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汤主之”。原文中出现的懊恼一词,应如何解释呢?

在《伤寒论析义》中解释为:“指心理烦郁特甚,而觉心中烦乱不宁,有无可奈何之意。”注音为(aonao)

汪苓友注曰:“此阳明病误下之变症,阳明误下,邪热应内陷,不比天阳误下之深,故其身外,犹有余热,手足温,不结胸。手足温者,证有表和而无大邪。表里已无大邪,其邪但在胸膈之间,以故心中懊恼。饥不能食者,言懊恼之甚,则似饥非饥,嘈杂不能食。”

这两种解释似乎对,但并不完全对,且不说饥不能食是肾虚引起,单说懊恼一词,音义均匀谬误,欲正确理解这一词义,应熟悉张仲景故乡河南南阳方言土语,才能解释清楚。本文就懊恼一词展开讨论,与同道共同探讨此病状的原因与治疗方案。

笔者认为,懊恼应属于河南方言土语,原意是挖挠(wanao),原意是指胃中似饥非饥,似挖非挖,似挠非挠,挠痒痒之意。幼年时生长在豫西地区,经常听到人们说心上挖挠。

古时常把胃部说成心中、心窝、心上。实际上是胃里难受,按张氏的辩证施治观点,则属于虚热的栀子豉汤症。用栀子泻火除烦。淡豆豉解表除烦治胸中烦闷,虚烦不得眠。仅此两味药,针对性强,可见一代医圣用药精当,弹无虚发,说明辩证施治的优越性。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疾病谱的变化,今人的懊恼现象也有所变化,虽音义不变,然而虚热症、虚汗症都会出现懊恼现象。比如今人的萎缩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心肌炎、胆囊炎、胆心综合征等,却都出现懊恼的症状。这样看来用栀子豉汤治今天的诸多懊恼症状就有一定局限性了。

据现代医学资料表明,萎缩性肠炎、胃溃疡与幽门螺旋杆菌有关,所以,用西咪替丁、丽珠得乐、胃仙V、呋喃唑酮等西药可以杀伤此杆菌,懊恼现象可缓解。

尽管如此,一旦停药复发率高,若长期服用有副作用,是治标不治本的,也说明化学药物的局限性。

然而,心肌炎等疾病引起的懊恼现象用这些西药就不能缓解,栀子豉汤也不适应。

本文只探讨萎缩性胃炎和十二指肠溃疡的懊恼现象,与幽门螺旋杆菌有关,其根本原因是胃中有适合幽门螺旋杆菌生存的环境,故用化学药剂治疗是不彻底的,只要改变这种环境,此菌就不能生存了。

讨论1:

根据《伤寒论析义》极多大专院校教材中均将“懊恼”一词注音为(aonao),笔者认为应为(wanao)。其依据是医圣张仲景是河南南阳人,人们自我描述,心里懊恼是指胃中似挖似挠的一种症状,“挖挠”一词为河南方言,这是其一。

其二,东汉建都在洛阳,当时,是否推广以都城为中心的普通话,不得而知。但在洛阳、南阳,乃至整个豫西南地区的人们目前仍然用“挖挠”(wanao)一词来描述胃部的难受症状。同为懊恼一症状,在河北、山东则描述为心中“嘈杂”。

近年来,发现许多颈椎病人,也出现“懊恼”现象,只要颈椎病减轻了,“懊恼”现象随之消失。理论依据:参见图表:人体解剖学彩色图谱内脏运动神经的分布,在颈椎部位通向心,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图。充分证明了:颈椎部的太阳经饱受风寒之后,局部血管收缩,交感、副交感神经节也受到外界的冷刺激后相应收缩,传到胃底神经后,胃中出现懊恼现象。《伤寒论》第76条中“……虚烦不得眠,如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栀子豉汤主之,说明这一症状是热症,栀子为苦寒之品,用于热症无可非议。但是,这毕竟是先寒后热,太阳经感受风寒之后,转到阳明经,再转化为热的。同时,许多颈椎病患者,也描述“虚烦不得眠”。说明两千年前也已经有了幽门螺旋杆菌,只不过那时还没有出现检查细菌的仪器罢了。

由此可见:(1)一种词汇,或一种方言可以在民间沿用几千年。(2)一种细菌的菌种可以延续几千年。(3)作为医圣张仲景的严谨学风岂能把懊恼的发音注为(aonao),作为河南南阳人,一定是“wanao”的发音。后世人在注解时误注为“aonao”是不了解河南方言。

近年来,笔者听到描述“wanao”这一症状时,直接从治疗颈椎病入手,即直接在颈椎部位,(大椎穴附近)实施局部减压移毒法,吸出风毒瘀血,还没有顾上服药,次日懊恼症状就消失了。也就是说那种似饥非饥,似饿非饿的症状立即消失。这充分印证了解剖学上神经分布这一症状的吻合,作为中原大夫,若不明白解剖学是不行的,解剖学是直观的。

至于颈椎病、胃病、心脏病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只要治好了颈椎病,胃病、心脏病随之而消失。例如,曾治一位心脏病女性患者,因心脏病而住院20余天,疗效不佳出院,前来就诊,查:唇紫、舌瘀、无苔、脉沉细、结代。

自诉:胸闷气短,心悸失眠、胃中“刮难过”(懊恼),似饥非饥,似饿非饿,吃几口东西就不想吃了,脊背像背了一口大铁锅一样,背部疼痛不适,住院20多天,天天输液体,但未见好转而出院,转寻中医大夫治疗。

分析:唇舌青紫乃为瘀血阻滞血脉,脉见结代,为心脏重症,心悸失眠,背痛为心血瘀阻,为颈源性心脏病。

处理:在大椎处实施局部减压移毒法,15分钟后,病人感到脊背轻松,如卸重负,心悸气短一下子减轻了。

内服血府逐瘀汤合瓜蒌薤白汤3剂,嘱其服完3剂之后再来复诊。

三日后患者自诉,自从服完药之后,感觉已除去八成,比输液好得多。

查:虽唇仍有青紫,但结代脉象已消失,出现沉而有力。

处理:效不更方,仍用血府逐瘀汤与瓜蒌薤白汤合用,仍在大椎穴处局部减压术。

此患者共治疗5次即愈。

小结:颈椎病引起的疾病很多,通常是颈椎1耀4节出现小结节紊乱,影响到上部,引起头痛、视物不清、鼻炎、咽喉痛、5节出现问题,则会引起颈椎源性心脏病,颈椎源胃病。只要抓住主要矛盾,直接治疗颈椎病,头痛在短期内就会消失,视物模糊不清也会瞬间眼睛发亮,牙痛、咽喉痛也能不治而愈。

懊恼是一种症状描述,其根源还是太阳经感受风邪之后,络脉瘀阻,颈椎6耀7节影响副交感神经刺激胃底神经而出现的表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