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时间:2023-04-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气能生血还包含了营气在血液生成中的作用,营气与津液入脉化血,使血量充足。1.含义 气是津液生成的动力,津液的生成依赖于气的推动作用。在津液生成的一系列气化过程中,诸多脏腑之气,尤其是脾胃之气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津液在输布过程中受到各脏腑阳气的蒸腾温化,可以化生为气,以敷布于脏腑、组织、形体、官窍,促进正常的生理活动。津液亏耗不足,也会引起气的衰少。这种化源相同而又相互资生的关系称为精血同源。

一、气与血的关系

速记宝典

歌诀记忆法:气主呴之为血帅,血主濡之为气母,

帅为生行与摄血,血母养气与载气。要点记忆法:气与血的关系体现在“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两个方面。气为血之帅,包含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三个方面。血为气之母,包含血能养气和血能载气两个方面。

气是血液生成和运行的动力,血是气的化生基础和载体,因而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说法。

(一)气为血之帅

1.气能生血

(1)含义:气能生血,是指血液的化生离不开气作为动力。气能生血还包含了营气在血液生成中的作用,营气与津液入脉化血,使血量充足。

(2)生理病理表现:气的充盛则化生血液的功能增强,血液充足;气的虚亏则化生血液的功能减弱,易于导致血虚的病变。

(3)对治疗的指导意义:临床上治疗血虚的病变,常常以补气药配合补血药使用,取得较好疗效,即是源于气能生血的理论。

2.气能行血

(1)含义:气能行血,是指血液的运行离不开气的推动作用。血液的运行有赖于心气、肺气的推动及肝气的疏泄调畅。

(2)生理病理表现:气的充盛,气机调畅,气行则血行,血液的正常运行得以保证。反之,气的亏少则无力推动血行,或气机郁滞不通则不能推动血行,都能够产生血瘀的病变。

(3)对治疗的指导意义:临床上在治疗血液运行失常时,常常配合补气、行气、降气、升提的药物,即是气能行血理论的实际应用。

3.气能摄血

(1)含义:气能摄血,是指血液能正常循行于脉中离不开气的固摄作用。气能摄血主要体现在脾气统血的生理功能之中。

(2)生理病理表现:脾气充足,发挥统摄作用使血行脉中而不致逸出脉外,从而保证了血液的正常运行及其濡养功能的发挥。如若脾气虚弱,失去统摄,往往导致各种出血病变,临床上称为“气不摄血”或“脾不统血”。

(3)对治疗的指导意义:治疗出血病变时,必须用健脾补气方法,益气以摄血。

气能生血、行血和摄血的三个方面体现了气对于血的统率作用,故概括地称之为“气为血之帅”。

(二)血为气之母

1.血能养气

(1)含义:血能养气,是指气的充盛及其功能发挥离不开血液的濡养。

(2)病理表现:人体脏腑、肢节、九窍等任何部位,一旦失去血的供养,这些部位即可出现气虚衰少或气的功能丧失的病变。血虚的病人往往兼有气虚的表现,其道理即在于此。

2.血能载气

(1)含义:血能载气是指气存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致散失,赖血之运载而运行全身。

(2)病理表现:血液虚少的病人,会出现气虚病变。而大失血的病人,气亦随之发生大量地丧失,往往导致气的涣散不收,漂浮无根的气脱病变,称为“气随血脱”。

血能养气与血能载气,体现了血对于气的基础作用,故概括地称之为“血为气之母”。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速记宝典

歌诀记忆法:气能生津津载气,气虚不摄汗尿增,

气能行津津生气,吐下之余无完气。要点记忆法:气与津液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精,津能载气,津能生气。

(一)气能生津

1.含义 气是津液生成的动力,津液的生成依赖于气的推动作用。在津液生成的一系列气化过程中,诸多脏腑之气,尤其是脾胃之气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生理表现 脾胃等脏腑之气充盛,则化生津液的力量增强,人体津液充足。

3.对治疗的指导意义 若脾胃等脏腑之气虚亏,导致津液不足的病变,治疗时往往采取补气生津的法则。

(二)气能行津

1.含义 气是津液在体内正常输布运行的动力,津液的输布、排泄等代谢活动离不开气的推动作用和升降出入的运动。

2.生理病理表现 若气虚,推动作用减弱,气化无力进行,或气机郁滞不畅,气化受阻,都可以引起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并形成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病理上称为“气不行水”,也可称为“气不化水”。

3.对治疗的指导意义 临床上要消除这些病理产物及其产生的病理影响,常常将利水湿、化痰饮的方法与补气、行气法同时并用,所谓“治痰先治气”“治湿兼理脾”,即是气能行津理论的具体应用。

(三)气能摄津

1.含义 气的固摄作用可以防止体内津液无故地大量流失,气通过对津液排泄的有节控制,维持着体内津液量的相对恒定。

2.病理表现 若气的虚亏,固摄力量减弱,则会出现诸如多汗、自汗、多尿、遗尿、小便失禁等病理现象。

3.对治疗的指导意义 临床上往往采取补气方法以控制津液的过多外泄。

(四)津能生气

津液在输布过程中受到各脏腑阳气的蒸腾温化,可以化生为气,以敷布于脏腑、组织、形体、官窍,促进正常的生理活动。津液亏耗不足,也会引起气的衰少。

(五)津能载气

1.含义 津液是气运行的载体之一。在血脉之外,气的运行必须依附于津液,否则也会使气漂浮失散而无所归,故说津能载气。

2.生理病理表现 津液的丢失,必定导致气的损耗,当大汗、大吐、大泻等津液大量丢失时,气随之大量外脱,称之为“气随津脱”。

3.对治疗的指导意义 临床中在使用汗法、下法和吐法时,必须做到有所节制,中病即止,勿过多使用而导致变证。

三、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速记宝典

歌诀记忆法:精血津液化源同,水谷精微脾胃功,

精血化神濡养功,津血滋润濡养用。要点记忆法: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精血同源、津血同源两个方面。

(一)精血同源

1.含义 精与血都由水谷精微化生和充养,化源相同;两者之间又互相资生,互相转化,并都具有濡养和化神等作用。这种化源相同而又相互资生的关系称为精血同源。

2.精化血 精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之一。先、后天之精分藏于脏腑之中,则为脏腑之精。脏腑之精融入血液中,则化为血。先、后天之精充足,脏腑之精充盛,则全身血液充盈。由于肾为藏精之脏,故肾精化血的意义更为重要。

3.血液化生精 血液以后天水谷精微为主要生成来源,肾精赖后天水谷之精不断充养,血液也可化生为精,以不断补充和滋养肾之所藏,使肾精充实。

肾藏精,肝藏血,精能生血,血可化精,这种精血之间相互资生,相互转化的关系既可称为“精血同源”,也可称为“肝肾同源”。

(二)津血同源

1.含义 血和津液都由饮食水谷精微所化生,都具有滋润濡养作用,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资生,相互转化,这种关系称为“津血同源”。

2.津液化血 津液是血液化生的组成部分,中焦水谷化生的津液,在心肺作用下,进入脉中,与营气相合,变化为血。布散于肌肉、腠理等处的津液,也可以不断地渗入孙络,以化生和补充血液。

3.血化津液 血液行于脉中,脉中津液可以渗出脉外而化为津液,以濡润脏腑组织和官窍,也可弥补脉外津液的不足,有利于津液的输布代谢。其中,津液可化为汗液排泄于外,故又有“血汗同源”之说。

四、精气神之间的关系

速记宝典

歌诀记忆法:精气神间关系密,气能生精并摄精,精气化神精化气,神驭精气要点清。

要点记忆法:精气神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气能生精摄精、精能化气、精气化神、神驭精气几个方面。

精、气、神三者之间可分不可离,称为人身“三宝”。

(一)气能生精摄精

气的运行不息能促进精的化生,精的化生依赖于气的充盛。气的固摄作用又能固摄精,使精聚而充盈,不致无故耗损外泄。

(二)精能化气

人体之精在气的推动激发作用下可化生为气。各脏之精化生各脏之气,而藏于肾中的先天之精化为元气,水谷之精化为谷气。精足则气旺,精亏则气衰。

(三)精气化神

精与气都是神得以化生的物质基础,神必须得到精和气的滋养才能正常发挥作用。精盈则神明,精亏则神疲。气充则神明,气虚则神衰,故称气为“神之母”。

(四)神驭精气

神以精气为物质基础,但神又能驭气统精。形是神之宅,神乃形之主,神安则精固气畅,神荡则精失气衰。故有“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之说。精神意识活动对形体健康的反作用这一辩证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