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体质学说的应用

体质学说的应用

时间:2023-04-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邪正交争是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人体遭受致病因素的作用时,即在体内产生相应的病理变化,而且不同的致病因素具有不同的病变特点,这种病理演变趋势称之为“病势”。病势与质势结合就会使病变性质发生不同的变化。这种病势依附于质势,从体质而发生的转化,称之为“质化”,亦即从化。体质主要从两个方面对疾病的传变发生作用。体质是辨证的基础,体质决定疾病的证候类型。

一、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

1.体质因素决定着个体对某些病邪的易感性和耐受性 体质反映了机体自身生理范围内阴阳寒热的盛衰偏倾,这种偏倾性决定了个体的功能状态的不同,因而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亲和性、耐受性不同,也就是选择性不同,正所谓“同气相求”。一般而言,偏阳质者易感受风、暑、热之邪而耐寒。感受风邪易伤肺脏;感受暑热之邪易伤肺胃及肝肾之阴气。偏阴质者易感受寒湿之邪而耐热,感受寒邪后亦易入里,常伤脾肾之阳气;感受湿邪最易困遏脾阳,外湿引动内湿而为泄、为肿等。小儿气血未充,稚阴稚阳之体,常易感受外邪或因饮食所伤而发病。

2.体质因素还决定着发病的倾向性 脏腑组织有坚脆刚柔之别,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不同,因而不同体质的人发病情况也各不相同。一般而言,小儿脏腑娇嫩,体质未壮,易患咳喘、腹泻、食积等疾;年高之人,五脏精气多虚,体质转弱,易患痰饮、咳喘、眩晕、心悸、消渴等病;肥人或痰湿内盛者,易患中风、眩晕;瘦人或阴虚之体,易罹肺痨、咳嗽诸疾;阳弱阴盛体质者易患肝郁气滞之证。脏气偏聚盈虚的改变,形成体内情感好发的潜在环境,使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增强,使情志症状的产生有一定的选择性和倾向性。

二、阐释发病原理

体质强弱决定着发病与否及发病情况。邪正交争是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正气虚是发病的内在根据,邪气是疾病形成的外在条件。一般而言,体质强壮者,正气旺盛,抗病力强,邪气难以侵人致病;体质羸弱者,正气虚弱,抵抗力差,邪气易于乘虚侵人而发病。发病过程中又因体质的差异,或即时而发,或伏而后发,或时而复发,且发病后的临床证候类型也因人而异。因此,人体能否感邪而发病,主要取决于个体的体质状况。不仅外感病的发病如此,内伤杂病的发病亦与体质密切相关。

三、解释病理变化

1.体质因素决定病机的从化 从化,即病情随体质而变化。由于体质的特殊性,不同的体质类型有其潜在的、相对稳定的倾向性,可称之为“质势”。人体遭受致病因素的作用时,即在体内产生相应的病理变化,而且不同的致病因素具有不同的病变特点,这种病理演变趋势称之为“病势”。病势与质势结合就会使病变性质发生不同的变化。这种病势依附于质势,从体质而发生的转化,称之为“质化”,亦即从化。因禀性有阴阳,脏腑有强弱,故机体对致病因子有化寒、化热、化湿、化燥等区别。质化(从化)的一般规律是:素体阴虚阳亢者,功能活动相对亢奋,受邪后多从热化;素体阳虚阴盛者,功能活动相对不足,受邪后多从寒化;素体津亏血耗者,易致邪从燥化;气虚湿盛者,受邪后多从湿化。

2.体质因素决定疾病的传变 传变是说疾病的变化和发展趋势,是指病变部位在脏腑经络等之间的传递转移,以及疾病性质的转化和改变。疾病传变与否,虽与邪之盛衰,治疗得当与否有关,但主要还是取决于体质因素。体质主要从两个方面对疾病的传变发生作用。其一是通过正气的强弱,决定发病和影响传变。体质强壮者,正气充足,抗邪能力强,一般不易感邪发病,即便发病,也多为正邪斗争剧烈的实证,病势虽急,但不易传变,病程也较短暂。体质虚弱者,不但易于感邪,且易深入,病情多变,易发生重证或危证;若在正虚邪退的疾病后期,精气阴阳的大量消耗,身体不易康复;若罹患某些慢性病,则病势较缓,病程缠绵,难以康复。其二是通过决定病邪的“从化”而影响传变。如素体阳盛阴虚者,感邪多从阳化热,疾病多向实热或虚热方面演变;素体阴盛阳虚者,则邪多从阴化寒,疾病多向实寒或虚寒方面转化。

四、指导辨证

体质是辨证的基础,体质决定疾病的证候类型。首先,感受相同的致病因素或患同一种疾病,因个体体质的差异可表现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不同的证候类型,即同病异证。另一方面,异病同证的产生也与体质密切相关。感受不同的病因或患不同的疾病,而体质在某些方面具有共同点时,常常可表现为相同或类似的证候类型。所以说,同病异证与异病同证,主要是以体质的差异为生理基础,体质是证候形成的内在基础。

由于体质的特殊性决定着发病后临床证候类型的倾向性,证候的特征中包含着体质的特征,故临床辨证特别重视体质因素,将判别体质状况视为辨证的前提和重要依据。

五、指导治疗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和特色,而形成证候的内在基础是体质。体质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疾病的证候类型和个体对治疗反应的差异性,因而注重体质的诊察就成了辨证论治的重要环节。临床所见同一种病变,同一种治法,但是对此人有效,对他人则不但无效,反而有害,其原因就在于病同而人不同。个体体质的不同,决定了证候的不同,治法和方药应当针对证候而有别。辨证论治,治病求本,实质上包含着从体质上求本治疗之义。由于体质受先天禀赋、年龄、性别、生活条件及情志所伤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故通常所说的“因人制宜”,其核心应是区别体质而治疗。

1.区别体质特征而施治 体质有阴阳之别,强弱之分,偏寒偏热之异,所以在治疗中,常以患者的体质状态作为立法处方用药的重要依据。针对证候的治疗实际上包含了对体质内在偏颇的调整,是根本的治疗,也是治病求本的反映。“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是辨证论治的具体体现。由于体质的差异,同一疾病,可出现病情发展、病机变化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证候,治疗上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治法;而不同的病因或疾病,由于患者的体质在某些方面有共同点,证候随体质而化,可出现大致相同的病机变化和证候,故可采用大致相同的方法进行治疗。

2.根据体质特征注意针药宜忌 体质有寒热虚实之异,药物有性味偏颇,针灸也有补泻手法的不同,因此治疗时就要明辨体质对针药的宜忌,把握用药及针灸的“度”,中病即止,既可治愈疾病,又不损伤正气。

(1)注意药物性味:不同的体质,所用药物性味不同。一般来说,体质偏阳者宜甘寒、酸寒、咸寒、清润,忌辛热温散、苦寒沉降;体质偏阴者宜温补益火,忌苦寒泻火;素体气虚者宜补气培元,忌耗散克伐;阴阳平和质者宜视病情权衡寒热补泻,忌妄攻蛮补;痰湿质者宜健脾芳化,忌阴柔滋补;湿热质者宜清热利湿,忌滋补厚味;瘀血质者,宜疏利气血,忌固涩收敛等。

(2)注意用药剂量:不同的体质对药物的反应不同。一般来说,体质强壮者,对药物耐受性强,剂量宜大,用药可峻猛;体质瘦弱者,对药物耐受性差,剂量宜小,药性宜平和。

(3)注意针灸宜忌:体质不同,针灸治疗后的疼痛反应和得气反应有别。一般体质强壮者,对针石、火焫的耐受性强,体质弱者,耐受性差;肥胖体质者,多气血迟涩,对针刺反应迟钝,进针宜深,刺激量宜大,多用温针艾灸;瘦长体型者气血滑利,对针刺反应敏感,进针宜浅,刺激量相应宜小,少用温灸。

3.兼顾体质特征重视善后调理 疾病初愈或趋向恢复时,促其康复的善后调理十分重要,也属于治疗范畴。调理时需多方面的措施配合,包括药物、食饵、精神心理和生活习惯等。这些措施的具体选择应用,皆须兼顾患者的体质特征。六、指导养生

善于养生者,就要修身养性,形神共养,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增进身心健康。调摄时就要根据各自不同的体质特征,选择相应的措施和方法。中医学的养生方法,贯穿于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主要有顺时摄养、调摄精神、起居有常、劳逸适度、饮食调养及运动锻炼等,无论在哪一方面的调摄,都应兼顾体质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