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已将小儿肺炎列为全球3种重要儿科疾病之一。我国政府也将其列为儿保四病之一。新近从病原学和抗生素合理使用角度,以及罹患肺炎的常见区域,又提出将小儿肺炎按患病环境分为以下两种。
1.社区获得性肺炎(CAP) 指无明显免疫抑制的患儿在院外或者住院48h内发生的肺炎,即广义的肺间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在发展中国家包括部分支气管炎。冬季的发病率是其他季节的2倍。极限年龄的人群(<5岁或> 65岁)患病危险性明显增高。约50%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是由肺炎链球菌所致,其他常见的病原菌包括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及流感嗜血杆菌。
2.院内获得性肺炎(HAP) 指在住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在住院48h后发生的肺炎。国际上其发病率为0.5%~1.0%,西方国家占院内感染的2~4倍,ICU内发病率为15%~20%,其中接受机械通气者可高达18%~60%,病死率> 50%。我国院内获得性肺炎发病率为1.3%~3.4%,占院内感染的29.5%,居首位,气管插管患者发生肺炎的概率是其他患者的6~21倍,插管时间延长及不良的感染控制措施都将使感染概率增加。开始住院的5d内,通常可分离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葡萄球菌,此后发生肺炎多由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厌氧菌、不动杆菌及多种革兰阴性肠杆菌所致。这两类肺炎在病原学和流行病学及临床诊治上有显著不同,对临床上指导用药、提高肺炎的诊治水平、促进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减少耐药菌的产生和传播、降低发病率、改善预后等都有重要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