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艾滋病的治疗 艾滋病的抗病毒治疗药物可分为以下3类。
(1)核苷酸抗反转录酶药物(NRTIs):如齐多夫定(ZDV)、二脱氧肌苷(DDI)、拉米夫定(3TC)和司坦夫定(d4T)等,此类药物能选择性与HIV反转录酶结合,并渗入正在延长的DNA链中,使DNA链终止,从而抑制HIV的复制和转录。
(2)非核苷酸类抗反转录酶药物(NNRTIs):如奈韦拉平(NVP)、地拉夫定(DLR)等,其主要作用于HIV反转录酶的某个位点,使其失去活性,从而抑制HIV复制。
(3)抗蛋白酶药物(PI):如沙奎那韦、茚地那韦、奈非那韦和利托那韦等,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蛋白酶,即阻断HIV复制和成熟过程中所必需的蛋白质合成,从而抑制HIV的复制。
单用一种药物效果差,目前提倡3种以上药物联合治疗,即高效抗反转录病毒疗法(HAART)。实施HAART的时机存在争议,多数专家主张患者CD4+T细胞<350/μl,血浆HIV-RNA>30 000或已出现严重AIDS症状时给予抗HIV治疗。
2.肺部机会性感染的治疗 对并发的机会性感染给予相应的抗感染治疗。
(1)PCP:治疗的主要药物是复方新诺明(TMP+SMZ),剂量:TMP 20mg/(kg·d),SMZ 100mg/(kg·d),疗程3周,对本病的有效率为60%~80%。不良反应为发热、皮疹、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和肝功能异常等。复方磺胺甲唑无效者可用喷他脒(戊烷脒)静脉注射,4mg/(kg·d)每日1次,疗程3周。不良反应为白细胞降低、肾功能不全、低血糖、低血钙、肝功能不全和直立性低血压等。糖皮质激素可减少低氧血症和呼吸衰竭的发生率。
(2)肺念珠菌:口服克霉唑。
(3)肺曲霉菌:可应用两性霉素B 0.7~1.0mg/kg,每日1次,或用伊曲康唑,但只有不到1/3的患者对治疗有反应,诊断后的平均生存期仅为2~3个月。
(4)肺隐球菌:单纯肺部感染者可给予氟康唑400mg,每日1次,其他患者最初应给予两性霉素B 0.7~1.0mg/kg,每日1次,+氟康唑100mg/kg,每日4次给药。
(5)组织胞浆菌:在急性期可用两性霉素B 0.5~0.6mg/kg,每日1次。
(6)结核分枝杆菌:HIV感染患儿合并肺结核的标准化疗方案尚未确定,但国外多数专家认为初治方案应与无HIV感染者相同,四药联用:可用异烟肼10~15mg/(kg·d),利福平10~ 15mg/(kg·d),吡嗪酰胺20~30mg/(kg·d)和乙胺丁醇20~ 30mg/(kg·d),而疗程应延长至9个月或12个月,即强化短程化疗。原因是患儿的细胞免疫功能已不同程度地受到破坏,容易产生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
(7)CMV:如为CMV单独感染,可用更昔洛韦每次5mg/kg,每12小时1次,静脉注射14d,继之5mg/kg,每天1次,静脉滴注。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及白细胞降低。如为CMV合并其他感染,需同时治疗其他病原体。
(8)细菌:一般开始给予经验性治疗,然后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来选择合适抗生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