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接触性皮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如何

接触性皮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如何

时间:2023-04-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就发病机制而言,接触性皮炎一般可分为原发性刺激反应和接触性致敏反应。有些物质在低浓度时可为致敏物,在高浓度时则为刺激物或毒性物质。②接触性致敏反应:接触物为致敏因子,本身并无刺激性或毒性,多数人接触后不发病,仅有少数人接触后经过一定时间的潜伏期,在接触部位的皮肤、黏膜发生超敏反应性炎症。

引起接触性皮炎的病因是接触物,包括原发性刺激物和接触性致敏物两大类。

第一,常见原发性刺激物。

(1)无机类:①酸类,如硫酸、硝酸、盐酸、氢氟酸、铬酸、磷酸、氯碘酸等;②碱类,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钙、碳酸钠、氧化钙、硅酸钠、氨等;③金属元素及其盐类,如锑和锑盐、砷和砷盐、重铬酸盐、氯化锌、硫酸铜等。

(2)有机类:①酸类,如甲酸、醋酸、石炭酸、水杨酸、乳酸等;②碱类,如乙醇胺类、甲基胺类、乙二胺类等;③有机溶剂,如石油和煤焦油类、松节油、二硫化碳、脂类、醇类、酮类溶剂等。

第二,常见接触性致敏物及其可能来源。

(1)重铬酸盐、硫酸镍:皮革制品、服装珠宝、水泥。

(2)二氧化汞:工业污染物质、杀菌剂。

(3)巯基苯丙噻唑、二甲胍等:橡胶制品。

(4)对苯二胺:染发剂、皮毛和皮革制品、颜料。

(5)松脂精:颜料稀释剂、溶剂。

(6)甲醛:擦面纸。

(7)俾斯麦棕:纺织品、皮革制品、颜料。

(8)秘鲁香脂:化妆品、洗发水。

(9)环树脂:工业、指甲油。

(10)碱性菊棕:皮革制品、颜料。

(11)丙烯单体:假牙、合成树脂。

(12)六氯酚:肥皂、去垢剂。

(13)除虫菊酯:杀虫剂。

就发病机制而言,接触性皮炎一般可分为原发性刺激反应和接触性致敏反应。有些物质在低浓度时可为致敏物,在高浓度时则为刺激物或毒性物质。①原发性刺激反应:接触物本身具有强烈刺激性(如接触强酸、强碱等化学物质)或毒性,任何人接触该物质均可发病。某些物质刺激性较小,但一定浓度接触一定时间也可致病。②接触性致敏反应:接触物为致敏因子,本身并无刺激性或毒性,多数人接触后不发病,仅有少数人接触后经过一定时间的潜伏期,在接触部位的皮肤、黏膜发生超敏反应性炎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