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中医对荨麻疹的辨证论治一般可分为以下证型。
(1)风热证:证候特点是多见于急性荨麻疹,发病急,风团密集成片,其色鲜红,灼热剧痒,伴有发热咽痛,心烦口渴,舌红苔黄,脉浮数或弦数。治以疏风清热止痒为主。代表方剂:秦艽牛蒡汤加减。基本处方:白鲜皮30克,秦艽、栀子、生地黄、海桐皮各15克,牛蒡子、黄芩、牡丹皮、当归各10克,生甘草6克。
(2)风寒证:证候特点是多见于寒冷性荨麻疹,风团色白,遇风遇冷皮疹加重,遇热则轻,痒甚,伴恶寒,口不渴,舌质淡胖,苔白,脉浮紧。治疗宜疏风散寒、调和营卫。代表方剂:麻黄汤加减。基本处方: 当归、桂枝、荆芥穗、防风各10克,生地黄、白鲜皮各15克, 麻黄、甘草各6克。
(3)风湿证:证候特点是多见于慢性荨麻疹、人工性荨麻疹,风团成片,时隐时现,久治不愈,舌淡苔白,脉沉缓。治法:健脾化湿,祛风止痒。代表方剂:多皮饮加减。基本处方: 白鲜皮、冬瓜皮各30克,茯苓皮15克,陈皮、大腹皮、干姜皮、当归各10克, 桑白皮、甘草各6克。
(4)湿热证:证候特点是多见于慢性荨麻疹急性发作,表现为风团较大,融合成片,皮损灼热而痒,经久不退,常伴有胃脘胀满,腹痛腹泻,口渴,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治宜清热除湿疏风健脾。代表方剂:清脾除湿饮加减。基本处方:白鲜皮30克, 栀子15克,黄芩、黄连、牡丹皮、茯苓、泽泻、荆芥穗、当归各10克,甘草6克。
(5)肠胃实热证:证候特点是风团出现时可伴有脘腹疼痛,神疲纳呆,大便秘结或泄泻,甚至恶心呕吐;苔黄腻,脉滑数。部分患者有肠道寄生虫。治法:疏风解表,通腹泄热。代表方剂:防风通圣散合茵陈蒿汤加减。基本处方:茵陈、茯苓各20克,滑石、白芍各15克,黄芩、栀子、当归、防风各10克,甘草6克。
(6)气血虚证:证候特点是风团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午后或夜间和劳累时皮疹加重,伴有神疲乏力,心烦易怒,口干,舌淡少苔,脉沉细。治法:养血益气,祛风固表。代表方剂:当归饮子加减。基本处方: 白鲜皮30克,生地黄、茯苓、蒺藜各15克,白芍、生黄芪、当归、防风、荆芥穗各10克,甘草6克。
以上为荨麻疹辨证论治的常见证型,虽有不同分型,但临床上一致认为初发、急性者多属实证,治以疏风清热或祛风散寒为主;久则慢性者多属虚证,以益气、养血、固表为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