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阑尾炎为最常见的外科急腹症。其主要的临床表现是持续伴有阵发性加剧的右下腹痛,呕吐恶心,大多数的患者中性粒细胞与白细胞的计数增高。而右下腹阑尾区(麦氏点)具有压痛,这是该病的一个重要的体征。急性阑尾炎通常分为四种类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坏疽及穿孔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最近还发现,人的阑尾并不是退化器官,它能够分泌出免疫活性物质,阑尾切除的人当中,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明显升高。从此意义上来说,对急性阑尾炎使用针灸治疗就具有更加重要的价值了。
治 疗
体 针
1 取穴
主穴:①阑尾、足三里、阿是穴。②膝四、大横。
配穴:恶心呕吐加上脘、内关,发热加曲池、尺泽,腹胀加大肠俞、次髎。
阑尾穴位置:足三里穴下约2寸处。
阿是穴位置:系右下腹压痛最明显点(麦氏点)(下同)。
膝四穴位置:右髌骨外缘上4寸。
2 操作
任取一组主穴。一般仅取主穴,每次取23穴。如某些症状明显,酌加12个配穴。操作上,第一组穴,以28号1.5寸毫针直刺至得气,均以大幅度捻转结合提插之泻法,行强刺激12分钟后留针。第二组穴,先令患者仰卧屈膝,以28号2寸毫针直刺膝四穴,快速进针,深度以得气为度,采用拇指向后、食(示)指向前捻转手法,使其针感沿大腿向上传导,以过腹股沟到小腹为佳。大横穴,可沿腹向下呈45°角斜刺,以拇指向前,食(示)指向后捻转之法,促使针感向下传导至腹股沟,使两侧针感相接。配穴,除尺泽以三棱针刺血外,余穴针法同第一组穴。上述穴位均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捻转1次。每日12次。留针3060分钟,隔510分钟运针1次。亦可得气后接通G6805型电针仪,选择波型为连续波,输出频率为80120次/分钟,亦可用疏密波,电流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日针12次,5天为一疗程。
3 疗效
疗效评定标准:痊愈:经治疗腹痛症状消失,阳性体征(右下腹阑尾点固定压痛)完全消失。好转:经12个疗程治疗,腹痛症状基本消失或偶有腹痛,阳性体征明显好转,右下腹阑尾点基本消失或仅有轻度压痛。无效:经12个疗程治疗,腹痛症状及阳性体征(右下腹阑尾点固定压痛)部分好转或无好转而转外科手术治疗。
以上法为主治疗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和轻型化脓性阑尾炎,平均有效率在85%90%。其中急性阑尾炎患者942例,按上述标准评定,治愈783例,好转64例,无效95例,总有效率为89.9%。曾对用上法治疗的461例患者的远期疗效进行随访(随访1921年),未行手术率为38.9%,未复发率为31.4%,表明针灸治疗的远期疗效也较巩固。
穴 位 注 射
1 取穴
主穴:阑尾。
配穴:阿是穴、足三里。
2 操作
药液:注射用水,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
首选主穴,效不佳时加用或改用配穴。一般双侧均取。药液任选一种,如选后两者,用药前须做氨苄青霉素试验,若过敏者改用头孢菌素,庆大霉素过敏者改用丁胺卡那霉素(阿米卡星)。患者仰卧,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分别用20毫升、5毫升注射器,抽取注射用水20毫升、氨苄青霉素3克或庆大霉素16万单位,氨苄青霉素用10毫升生理盐水稀释。用5号长针头垂直快速刺入穴位,得气后,抽无回血,将药液注入上述穴位。如阑尾穴注射注射用水时,对体质强壮、针感迟钝者,针尖向上斜刺与皮肤呈45°角,注射速度稍快,每穴10毫升,5分钟内注射完毕;体质弱或针感强者,针尖直刺或向下斜刺,每穴5毫升,缓慢推入。每日1次,34次为一疗程。
3 疗效
以上法共治187例,通过一疗程治疗,痊愈147例,显效21例,好转1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约为98.4%。随访15年未见复发。
拔 罐
1 取穴
主穴:分两组。①神阙、膈俞。②大横、阿是穴。
配穴:中脘、阑尾。
2 操作
每次取一组主穴,阑尾取双侧,余取右侧。令患者先取仰卧位,针刺配穴,每次选23穴,得气后用强刺激泻法,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每隔1015分钟捻转提插一次。取针后,取第一组穴时可嘱患者转成坐位,用皮肤针弹刺主穴,至局部潮红并轻度出血,之后在神阙穴吸拔大罐,膈俞穴左右分别吸拔中罐。取第二组穴,可保持卧位,均用三棱针快速点刺510下后,立即拔大号罐。均留罐1520分钟,以局部皮肤呈深红色为宜。上述方法,根据症情,每日治疗12次。不计疗程。
3 疗效
共治疗96例,总有效率为93.5%100%。
治疗急性阑尾炎的其他措施有哪些?
(1)应卧床休息。根据病情给予流质或半流质。
(2)较重的急性阑尾炎,可配合应用抗生素、输液或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中药。
(3)手术治疗指征:①急性梗阻性阑尾炎,临床表现腹痛严重或呕吐剧烈者;②急性坏疽性阑尾炎全身中毒症状重者;③急性阑尾炎合并腹膜炎,一般情况差,中毒症状重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