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乳腺导管扩张症

乳腺导管扩张症

时间:2023-04-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乳腺导管扩张症的原因尚未完全明了,导管阻塞和激素的异常刺激为疾病的发展基础,而导管内细菌的滋生是继发感染和病情加重的原因。乳腺导管扩张症临床诊断为重点和难点,以往由于对本病的认识不足而造成误诊和漏诊。乳腺导管扩张症初期,仅有乳头溢液时,应积极寻找溢液的原因,并对症处理。

(四)乳腺导管扩张症

乳腺导管扩张症是一种病程冗长、病变复杂而多样化的慢性疾病,常见于中、老年妇女,曾被命名为“静脉扩张肿”“浆细胞性乳腺炎”及“粉刺性乳腺炎”等。浆细胞浸润是本病后期的一种炎症反应,其始发病变及其病理特征是以乳腺导管扩张为其基本病变,因此认为,浆细胞性乳腺炎由导管扩张症发展而来,属于同一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但近年来有学者认为两者存在明显区别,应作为两种独立性疾病存在。

1.病因与机制

乳腺导管扩张症的原因尚未完全明了,导管阻塞和激素的异常刺激为疾病的发展基础,而导管内细菌的滋生是继发感染和病情加重的原因。

(1)导管阻塞,排泄不畅。引起的原因有:①先天性乳头畸形、凹陷、不洁或外来毛发、纤维等引起乳孔堵塞,导管发育异常,乳腺结构不良,导致上皮增生、炎症、损伤等引起导管狭窄、中断或闭塞。导管排泄不畅,常是溢乳期发展到肿块期的主要原因。②导管内分泌物积聚,引起导管扩张。③部分中、老年妇女,由于卵巢功能减退,乳腺导管呈退行性变,管壁松弛,肌上皮细胞收缩力减退,导致导管内分泌物积聚而管腔扩张引起本病。

(2)激素的异常刺激。异常的性激素刺激能促使导管上皮异常分泌,导管明显扩张。一般来说,单有导管阻塞,没有异常激素刺激的话,常不致导管扩张。

(3)感染。可能与厌氧菌感染或乳晕部感染有关。

2.临床表现

早期病理表现为导管上皮不规则增生,导管管腔扩大,并有大量含脂质类分泌物积聚,导管周围组织纤维化和淋巴细胞浸润。后期可见导管壁增厚、纤维化,导管周围出现小灶性脂肪坏死和浆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有时炎症会急性发作而成为脓肿,所以脓液里常夹有豆腐渣样的物质,或粉渣样的物质,故也称为“粉刺性乳腺炎”,中医称之为“粉刺性乳痈”。

本病多见于40岁以上的非哺乳期或绝经期妇女,常有哺乳障碍史。本病以一侧乳晕部位多见,亦有双侧同时发病者。乳头溢液有时常为本病的首发症状,且为唯一的体征。多个部位压迫乳腺,均有分泌物从乳头溢出。病变常累及较多的乳管,也可占据乳晕的一大半。乳头溢液常为间歇性,时有时无,溢液以棕黄色或淡黄色多见,少数病例出现血性溢液等。后期在乳晕周围出现肿块,大小不等。肿块形状不规则,质地硬韧,边界欠清,可与皮肤有粘连。肿块局部可有疼痛和触痛,皮肤微红,严重者可出现乳晕周围脓肿,反复发作。个别病人还可出现乳房瘘管经久不愈或乳房的严重变形等表现。

根据本病的病理改变和病程经过,临床表现可分为三期。

(1)急性期:症状不明显,可以自发性或间歇性的乳头溢液。在挤压时有分泌物溢出,溢液呈棕黄色或血性、脓性分泌物,此症状可持续多年。乳晕范围内有皮肤红、肿、热、触痛。腋下可触及肿大的淋巴结并有压痛。全身可有寒战、高热等表现。急性炎症样症状不久即可消退。

(2)亚急性期:在乳晕区内形成具有轻微疼痛及压痛的肿块。肿块边界不清,肿块大小不一,似乳腺脓肿。穿刺物常可抽出脓汁。有些肿物可自行溃破,形成脓瘘。脓肿溃破或切开后久经不愈,或愈合后又重新形成新的小脓肿,使炎症持续发展。

(3)慢性期:本期病程长短不一,从数月到数年或更长。当病情反复发作后,可出现一个或多个边界不清的硬结,多位于乳晕范围内,扪及质地坚硬,与周围组织粘连固着,以致导管缩短,牵拉乳头回缩。有时由于皮肤水肿,呈“橘皮样”改变。晚期肿块发生软化,形成脓肿,脓肿溃破后流出混有粉渣样脓汁,并造成乳晕部瘘管,以致创口反复发作、渐成瘢痕,使乳头内陷及乳房变形。可见单孔、多孔乳头溢液,呈豆腐渣样,有臭味,或呈浆液性或血性。腋淋巴结可扪及有压痛。

乳腺导管扩张症临床诊断为重点和难点,以往由于对本病的认识不足而造成误诊和漏诊。乳腺导管扩张症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早期有乳头溢液,易与导管内的乳头状瘤混淆;晚期可表现为乳头内陷、乳腺肿块、皮肤橘样变等,易与乳癌混淆;合并感染时,有急性乳腺炎的表现。因此,该病主要需要排除炎性乳腺癌等预后不良的疾病,同时应与细菌性乳腺炎相鉴别。临床上见反复发作的乳晕旁乳腺炎首先考虑是否为本病的可能。通过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一般患者可以确诊。

3.实验室检查

诊断乳腺导管扩张症,临床上常用的实验室检查手段如下。

(1)肿物针吸细胞学检查:常能抽出脓样物,镜下见中性粒细胞、坏死物及大量的浆细胞、淋巴细胞和细胞残核。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十分有帮助。

(2)病理组织学检查:大体标本见乳头乳晕下区有扭曲扩张的输乳管和大导管,有的形成囊状。受累的乳管常为3~4条,多者可十几条同时受累。扩张导管直径达3~4mm或更大。切面见扩张的导管及囊内充满黄褐色、奶油状或豆腐渣样的黏稠物。管周有纤维组织增生,并形成半透明的纤维性囊壁。相邻的纤维性厚壁互相粘连形成黄白相间的硬结,或坚实不清的肿块。镜下,早期改变见乳晕下输乳管及导管有不同程度的扩张,扩张的导管上皮细胞受压萎缩,变薄呈单层立方上皮或扁平上皮,部分导管上皮坏死脱落,脱落的上皮细胞和类脂物质充满和堵塞管腔。若扩张导管内容物外溢或部分管壁破坏,则后期可见导管周围组织内有大量的浆细胞、组织细胞、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或出现异物巨细胞反应、结核样小结节或假脓肿形成。

(3)X线造影:导管腔呈中度至高度的不规则扩张,走行迂曲,失去正常规则的树枝状。管壁光滑、完整、延续,少数呈囊状或梭形扩张。扩张的管腔内无占位征象,造影剂均匀地充盈管腔,可与乳癌鉴别。

(4)超声检查:导管扩张,管内可见实性回声,腺体内探及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低回声或囊实混合性结节,病灶中心部位回声较强,周边回声较低,囊性部分后方回声不增强,甚至衰弱。

(5)乳腺导管内视镜检查:乳窦角部周边易出血,管壁粗糙,弹性稍差,局部毛细血管丰富,管腔内有大量炎性降解产物,经冲洗可脱落流出。

4.治疗

目前,由于其机制尚未完全明了,针对发病机制的特异性治疗尚在研究。西医的治疗方案则依据不同临床表现而定,但治疗的共同要点是切除有病变的乳腺导管,以求达到根治的目的。乳腺导管扩张症初期,仅有乳头溢液时,应积极寻找溢液的原因,并对症处理。若乳晕部有囊肿或小肿块者,在肿块不伴有严重感染,且肿块不是很大时,经1~2周的抗炎治疗后,行扩张导管及肿块切除术;若乳头溢液伴反复感染的肿块,在排除恶性病变后,应作广泛切除;若病变集中于乳晕和中央区者,可作为中央区段乳房楔形切除术,以达到根治目的。西医外科治疗虽然有效,但不能防止复发。

在明确诊断的前提下,该病可以使用中医药治疗,包括中医内治和外治,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中医内治为传统的治疗方法,初期以疏肝理气、调摄冲任为主;急性期以清热解毒、祛瘀消肿为主;亚急期以清热消肿、活血祛瘀为主;慢性期应以中西医结合治疗为主。中医外治也根据不同的临床分期进行,急性炎症发作可用金黄散箍围法清热解毒,局限炎症;成脓时可用电火针洞式烙口排脓法排脓液;脓液未清、腐肉未尽可用提脓祛腐法排脓祛腐;腐肉脱尽后,用煨脓生肌法助正常组织生长;若有窦道形成,可用垫棉绷缚法压迫残腔及窦道,使其腔壁新肉得以黏合而促进愈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