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带绦虫,其成虫寄生人体小肠引起猪带绦虫病,而幼虫寄生人体组织引起的病称猪囊尾蚴病(或称猪囊虫病)。猪带绦虫病及猪囊尾蚴病世界分布以不发达的地区多见。囊尾蚴病的发病率最高的是非洲、亚洲、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猪囊尾蚴病的发病率以东北、华北、西北较高。
1.病因与机制
囊尾蚴呈圆形或椭圆形,为乳白色的囊状体。通常情况下,皮下肌肉内的囊尾蚴为黄豆大小。囊尾蚴的机械性刺激和毒素作用可破坏局部组织、压迫周围器官,若压迫管腔可引起腔道梗阻,其毒素可引起明显的局部组织反应和全身程度不等的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猪囊尾蚴可寄生人体的皮下肌肉和许多组织器官内,引起猪囊尾蚴病,乳房囊尾蚴病可单独发生,但常为全身猪囊尾蚴病的局部表现之一。
囊尾蚴引起的病理改变可分为三个阶段:①激惹的组织产生细胞浸润,急性期病灶处以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为主,晚期以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巨噬细胞浸润为主。②组织结缔样变、胞膜坏死及干酪样变性等。③最终钙化,整个过程3~5年。
2.临床表现
乳房囊尾蚴病是指囊尾蚴寄生于乳房的皮下或乳腺组织内形成的囊虫结节。大部分病人起病缓慢或隐匿,常见的表现为乳房皮下的结节,一个或多个,或伴有其他部位的结节,或同时伴有猪带绦虫病表现。结节可分批出现,并可自行逐渐消失。病症发生时还可能会伴随腋淋巴结肿大的现象。检查时乳房皮下结节一个或多个,结节呈光滑的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为0.5~3.5cm,硬度近似软骨,手可触及,与皮下组织无粘连,无压痛。但一些病人的乳房结节或包块质较硬,有轻度压痛,结节与周围组织有轻度粘连,易与乳腺癌相混淆。
3.实验室检查
(1)影像学检查:囊尾蚴皮下结节的B超显示为圆形或椭圆形的液性暗区,轮廓清晰,囊壁完整光滑,囊内透声好。囊内可见一强回声光团,位于中央或一侧壁上,为囊尾蚴特征性影像表现。患者服用抗囊虫药物后,B超可因治疗效果不同,显示囊尾蚴头节无变化或缩小或消失,囊液和囊壁无明显变化或出现部分变化,甚至部分消失。
(2)病原学检查。①压片法:手术摘除乳房皮下结节,取出内囊,抽出囊液后置于两张载玻片之间,轻轻压平,低倍镜下检查有无头节。囊尾蚴的头节结构与成虫的头节相似,近似球形,具有被内外两圈头钩围绕的顶突和四个吸盘(图5-1-A)。②手术摘除的结节:病理切片中见到囊腔内含有囊尾蚴头节为其特征,囊肿外面是一层坚韧纤维组织包膜,并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图5-1-B)。
(3)免疫学检查:诊断方法常用HIA、ELISA等检测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IgG、IgG4)或循环抗原(CAg)。囊尾蚴特异性IgG4的检出与体内囊尾蚴的存活有一致性。机体感染囊尾蚴后血清特异性抗体水平显著升高,尤以特异的IgG4为主,感染消除后,特异体抗体(IgG)可持续存在,但特异的IgG4会迅速降低或消失。因此,检测囊尾蚴的特异性IgG4在囊尾蚴病诊断和疗效考核中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由于囊尾蚴病患者中约有55.6%伴有猪带绦虫寄生,所以应详细询问疑似患者的病史,收集流行病学资料,并检查猪带绦虫的感染情况。临床上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等予以综合性的诊断。乳房囊尾蚴病应与乳房脂肪瘤、乳房纤维瘤、乳房皮脂腺囊肿、乳癌及其他乳房寄生虫病(乳房肺吸虫病、乳房裂头蚴病及乳房颚口线虫病等)相鉴别。
4.治疗与预防
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既可诊断又可达到治疗的目的。如同时有其他部位的囊尾蚴寄生,可辅以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吡喹酮、阿苯达唑等。
健康教育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其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猪肉、内脏及制品。②食品用具及容器应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感染。③应购买经检疫后的猪肉食用。④不食用不洁蔬菜。⑤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⑥不要随地大便,猪栏(圈)与人厕分开等。加强屠宰场,特别是对个体屠宰场的管理,严格控制未经检疫的“米猪肉”流入市场,并作好病肉的无害化处理;管理好厕所、猪圈,养猪实行圈养,控制人畜互相感染。
总之,加强健康教育,大力宣传本病的危害性,革除不卫生的食肉习惯是预防本病的关键。另外,对高发区的猪群进行免疫接种,也是预防本病的有效措施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