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乳房裂头蚴病

乳房裂头蚴病

时间:2023-04-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体裂头蚴病由迭宫属绦虫幼虫寄生人体所引起的一类疾病统称。裂头蚴病世界各地均有报道,在亚洲国家发病率较高。裂头蚴寄生人体引起裂头蚴病,其危害远较成虫大,其严重性因裂头蚴的移行和寄生部位而异。乳房裂头蚴病可单独发生,也可与身体其他部位的裂头蚴病同时出现。乳房裂头蚴病以手术治疗为主。这些是防止裂头蚴病发生,有力保障人民健康的有效措施。

(二)乳房裂头蚴病

人体裂头蚴病由迭宫属绦虫幼虫寄生人体所引起的一类疾病统称。裂头蚴病世界各地均有报道,在亚洲国家发病率较高。我国的主要致病虫种是曼氏迭宫绦虫,自Manson1882年首次发现人体病例以来,迄今为止已有1000多例临床病例报道,是世界报道病例数最多的国家。

1.病因与机制

裂头蚴寄生人体引起裂头蚴病,其危害远较成虫大,其严重性因裂头蚴的移行和寄生部位而异。裂头蚴的致病机理至今尚未完全弄清,其宿主体内最常见的寄生部位也因宿主种类而异。人体常见的寄生部位依次为皮下、眼、口腔颌面、脑脊髓及内脏等。在这些部位裂头蚴可形成嗜酸性肉芽肿囊包,使局部肿胀,组织细胞变性坏死,炎性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甚至发生脓肿。囊包直径为1~6cm,具囊腔,腔内盘曲的裂头蚴可有1~10条不等。乳房裂头蚴病可单独发生,也可与身体其他部位的裂头蚴病同时出现。

2.临床表现

潜伏期长短不一,数天至数年不等。裂头蚴常寄生于患者皮下,常累及躯干浅表部,乳房也是裂头蚴常寄生的部位之一。患者常表现为大小不一(0.5~5cm)的乳房皮下肿块,可为圆形、柱状或条索状,多数为单个,也可为多个,皮下结节也可表现为游走性。患者有局部皮肤虫爬感或瘙痒等症,如合并感染,可有间歇或持续性疼痛,少数病人出现荨麻疹。检查时可有皮下结节或包块,大小为0.5~5cm,包块质地较硬,与周围组织有粘连或无粘连。

3.实验室检查

(1)影像学检查:乳房钼靶X线或超声波检查等有阳性表现。乳房裂头蚴病人的X线摄影的检查结果常显示肿块的形态不规则,由不同的组织所组成(图5-2),而超声检查,均可见匍行的、低回声的管状束,与虫体的形态相吻合,其中一半病例管腔内有发声回波的结构。

(2)病原学检查:对乳房皮下结节或肿块活检,能查见完整活虫体或虫体残断组织,但对慢性感染者来说,皮下裂头蚴已发生变性坏死,手术切除的病变组织,通常只能观察到嗜酸细胞性脓肿及肉芽肿形成,病原学检查很难发现。

(3)免疫学检查:免疫学检测方法对裂头蚴病是一种较好的辅助诊断方法,其优点包括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简便、快速、经济等,可弥补病原学和影像学诊断的不足。用ELISA法或DIGFA法检查患者血清中的IgG或IgG4抗体,可呈阳性反应。

详细询问病人近期或以往有无饮用生水或进食生的(或半生的)蛙肉、蝌蚪或其他转续宿主(蛇、猪、鸡、鸭及其他野生动物等)肉类及制品的历史;有无用蛙或蛇肉、皮敷帖皮肤疮疖的病史。诊断应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后作出判断。乳房裂头蚴病应与乳房脂肪瘤、乳房纤维瘤、乳房皮脂腺囊肿、乳癌及其他乳房寄生虫病(乳房肺吸虫病、乳房囊尾蚴病及乳房颚口线虫病等)相鉴别。

4.治疗与预防

乳房裂头蚴病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时应注意将虫体,特别是虫体前端完整取除,避免虫体断裂,防止虫体头部遗留并继续生长而造成复发。

加强宣传教育,普及裂头蚴病的科学知识,教育人们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不用蛙或蛇的皮、肉敷贴皮肤疮疖、伤口;不生食或半生吃蛙(蝌蚪)、蛇、鸟、猪及其他动物肉类;不生饮蛇血、蛇胆和不饮用生水。这些是防止裂头蚴病发生,有力保障人民健康的有效措施。

另外,加强对鸡、鸭、猪等食用动物以及野生动物的管理及肉类检疫;加强水源保护;对猫、犬定期驱虫治疗;增加经费投入,加强裂头蚴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应用科学的研究工作,完善裂头蚴病的主动监测机制等,以上措施的实施对本病的预防也起到重要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