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乳房颚口线虫病

乳房颚口线虫病

时间:2023-04-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颚口线虫病由颚口属线虫引起,颚口线虫目前已报道的有22种,经确定的有12种。皮肤幼虫移行症可在全身各部位表现出匐行疹或间歇出现的皮下游走性包快,乳房颚口线虫病往往是皮肤幼虫移行症的局部表现之一。用颚口线虫第三期幼虫作为抗原,用ELISA等免疫学方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有助于颚口线虫病的诊断。保持环境卫生,对有可能感染颚口线虫的食物进行加热处理,避免传染源的传入。

(三)乳房颚口线虫病

颚口线虫病由颚口属线虫引起,颚口线虫目前已报道的有22种,经确定的有12种。在我国已发现有刚刺颚口线虫、杜氏颚口线虫和棘颚口线虫。人体感染主要是该属的一些幼虫寄生于皮肤和内脏,引起皮肤幼虫移行症和内脏幼虫移行症。本病主要分布于亚洲,以泰国、日本多见。在我国虽然犬、猫常有感染,但人体感染的病例不多。人体感染大多是生食或半生食鱼类引起,病例则呈散在分布。

1.病因与机制

颚口线虫的幼虫侵入人体后,常不能发育为成虫,而长期以幼虫状态存在,在皮肤(包括乳房)和身体的许多组织中窜扰,虫体的机械作用,加上虫体毒素(如类乙酰胆碱、含透明质酸酶的扩散因子、蛋白水解酶等)的刺激,造成游窜部位的损害。幼虫在人体内可存活数年,长者可存活10年以上。皮肤幼虫移行症可在全身各部位表现出匐行疹或间歇出现的皮下游走性包快,乳房颚口线虫病往往是皮肤幼虫移行症的局部表现之一。

2.临床表现

患者于感染后1~2天出现发热、全身乏力、荨麻疹、恶心、呕吐等症状。在感染后3~4周幼虫在皮下组织中移行,产生症状及体征。最常见的体征是局部皮肤(包括乳房部位的皮肤)出现匐行疹或游走性包快,可间歇性出现。肿块大小或如蚕豆或如鸡蛋,每次出现可持续1~2周。局部皮肤表面稍红,有时有灼热感和非凹陷性水肿,可有痒感,疼痛不明显。移行途径可有色素沉着。随着病程延长,发作次数可减少,症状亦减轻,发作时间缩短。本病有时表现为皮肤结节或脓肿,偶有幼虫自行钻出皮肤。

3.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皮肤型棘颚口线虫病一般健康情况正常,但血检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范围在10%~75%。

(2)病原学检查:从病变组织中取出虫体(三期幼虫)作镜检是最可靠的方法。

(3)免疫学检查:免疫学检查是常用的辅助诊断方法。用颚口线虫第三期幼虫作为抗原,用ELISA等免疫学方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有助于颚口线虫病的诊断。

对可疑病人,尤其是有生食或半生食淡水鱼或转续宿主(蛙、泥鳅、猪、鸡)史者,应考虑本病,并作进一步检查。临床上除注意皮肤颚口线虫病的临床特征和体征外,对非移行性的感染,应注意与疖肿、囊尾蚴病或其他局部的细菌性疾病相鉴别。对移行性的皮肤棘颚口线虫病需与钩蚴移行症、皮肤型并殖吸虫病、皮下裂头蚴病及蝇蛆病等相鉴别。

4.治疗

治疗以手术取虫为主,可辅以噻苯达唑杀虫治疗。人体颚口线虫病目前没有特效的药物,服用泼尼松龙或硫酸奎宁可使移行性肿块消退;阿苯达唑有一定疗效,可预防虫体反复移行性肿胀的发生,但不能控制急性症状。如果寄生部位明确,外科手术取出虫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要注意因幼虫在皮下的移行速度较快,可能会导致手术失败,可用止血带绑于虫体两侧,而避免虫体提前逃避。

最好的预防措施是不食生的或半生鱼类(如乌鳢、黄鳝、泥鳅等)、禽鸟类、两栖类、爬形类和哺乳类动物等肉类。保持环境卫生,对有可能感染颚口线虫的食物进行加热处理,避免传染源的传入。在加工或处理生肉时,应注意自我保护,由于颚口线虫幼虫可穿透皮肤进入体内,因此在处理疑含有本虫的肉类时,应戴手套,防止经皮肤感染。此外,饮水卫生也是十分重要的,在流行区未经处理的水,特别是取自浅井或地表蓄水池的水,因有机会受到中间宿主或转续宿主的污染,应避免直接接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