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什么是糖尿病“黄昏现象”

什么是糖尿病“黄昏现象”

时间:2023-04-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医生在询问了老张用药以及饮食、睡眠、情绪等情况后,排除了其他因素造成的高血糖,认为是糖尿病“黄昏现象”。经常出现晚餐前的高血糖称“黄昏现象”,但也有的患者“黄昏现象”发生较晚,表现是睡前血糖高于晚餐后2小时血糖。有“黄昏现象”的糖尿病患者不能轻视,应在饮食和运动上加以调整。1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黄昏现象”较多时最好使用胰岛素泵。

老张是个有多年糖尿病病史的患者。他非常注意控制血糖,平时除了按时服用降糖药,做到合理饮食,增加适度运动,还注意经常测试血糖,每周至少测试两次,即空腹、餐后2小时各一次,测试结果血糖都控制在较理想的状态。有一次,老张去他哥哥家。哥哥也是一个糖尿病患者,家里有个血糖仪,以便随时测试血糖。趁着晚饭前的空闲时间,老张用血糖仪测试了一下血糖,结果让他吓了一跳:11 mmol/L。老张怀疑血糖仪有问题,于是第二天特地去一家医院测试了一下,结果血糖仍然很高。这下老张搞不明白了,自己早晨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都可以,为什么在晚饭前没进食的时候血糖反而较高?

医生在询问了老张用药以及饮食、睡眠、情绪等情况后,排除了其他因素造成的高血糖,认为是糖尿病“黄昏现象”。老张问医生:“只听说过糖尿病‘黎明现象’,怎么会有‘黄昏现象’?”其实,糖尿病“黄昏现象”并不少见。

糖尿病的“黎明现象”和“黄昏现象”的发生机理相同而时间不同,都与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和胰岛素拮抗激素(生长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儿茶酚胺、胰高血糖素)在24小时内的节律性分泌不协调有关。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内分泌的胰岛素拮抗激素从零点开始逐渐增加,至凌晨4~ 6点可达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到了下午的5~ 7点,又会迎来另一个分泌的高峰。因此,这两个时间段的血糖可能会突然升高。正常人的机体内基础胰岛素分泌可以随着这些拮抗激素的升高而增多,即在凌晨与下午各有1个胰岛素基础分泌的高峰,而在半夜与上午就分泌较少,这样非糖尿病患者正常的血糖水平总是能保持在一个正常的范围(即3.6~ 6.1 mmol/L)。而糖尿病患者常由于基础胰岛素分泌减少或消失,会在凌晨与下午有两个很难控制的高血糖期,这分别称为“黎明现象”与“黄昏现象”。经常出现晚餐前的高血糖称“黄昏现象”,但也有的患者“黄昏现象”发生较晚,表现是睡前血糖高于晚餐后2小时血糖。诊断时需排除饮食、运动、情绪和低血糖等因素的影响。

那么,哪些人容易发生“黄昏现象”?糖尿病患者别过于担心,因为并不是每位糖尿病患者都会发生“黄昏现象”。常见发生“黄昏现象”的有:1型糖尿病患者;肥胖、胰岛素抵抗严重者;抑郁症、肝硬化、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反复发生低血糖反应者;急性心梗、脑出血、大手术后应急反应明显者;糖尿病白内障手术后球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的患者等。

有“黄昏现象”的糖尿病患者不能轻视,应在饮食和运动上加以调整。可将午餐分为两次吃,以控制血糖的升高;在午餐后90分钟做30~ 60分钟的运动。如果通过饮食和运动干预没效果,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在原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午餐时加服短效降糖药或在午餐前加用一次短效胰岛素。1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黄昏现象”较多时最好使用胰岛素泵。

患者在判断自己是否存在“黄昏现象”时,不要仅凭一两次的血糖监测结果,因为血糖有可能是受到了饮食、运动、情绪以及气温等方面的因素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