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下腺囊肿位于口腔底部,在舌系带的一侧,透明、略呈蓝色、囊壁薄、质地柔软,覆盖的口腔黏膜可以推动,内容物为无色的黏性液体。舌下囊肿有时很大,可波及对侧口底,也可穿入下颌舌骨肌进入颏下区,突出到颈下,将舌上抬,影响说话、进食。也可因损伤破裂,流出黏液而暂时消失,数日后又逐渐增大。囊肿继发感染时,可出现口底部肿胀疼痛,影响进食。
舌下腺囊肿的发生原因有2个:①由于腺体破损,黏液外漏进入组织间隙,形成无上皮衬里的囊肿,称为外渗性囊肿,占黏液囊肿的80%以上,组织学表现为黏液性肉芽肿或充满黏液的假囊。含有黏液的囊样间隙由结缔组织或肉芽组织衬里,这提示外渗性黏液囊肿是由面部创伤引起的。舌下腺囊肿大多数系外渗性黏液囊肿,舌下腺受伤后导管破裂,黏液外渗进入组织间隙所致。②由于腺体导管远端堵塞,而黏膜又持续分泌,致使近端扩张形成上皮囊肿,此被称为潴留囊肿,不如外渗性囊肿多见。组织学表现有3个特点:有上皮衬里、潴留的黏液团块、结缔组织被膜。潴留型囊肿的病因主要是导管系统的阻塞,可由微小涎石、分泌物浓缩或导管系统弯曲等因素所致。
舌下腺囊肿常见于青少年,可分为3类:①单纯型:占大多数。囊肿位于舌下区,呈浅紫蓝色,扪之柔软有波动感,常位于口底一侧。较大的囊肿可将舌抬起,状似“重舌”。囊肿因创伤而破裂后,流出黏稠而略带黄色或蛋清样液体,囊肿暂时消失。数天后创口愈合,囊肿长大如前。②口外型:又称潜突型。主要表现为下颌下区肿物,而口底囊肿表现不明显。触诊柔软,与皮肤无粘连,不可压缩。③哑铃型:为上述两型的混合,即在口内舌下区及口外下颌区均可见囊性肿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