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股骨头脱位复位后会坏死吗

股骨头脱位复位后会坏死吗

时间:2023-04-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是小儿常见畸形之一,近年研究显示并非单纯的先天性疾患,实为小儿发育过程中发生的疾患,现命名为髋关节发育异常更显确切。判断股骨头是否位于髋臼窝是明确诊断髋脱位的关键。若此线位于髋臼以外,与脊柱相交于腰骶关节水平以上则为脱位。髋关节造影因为创伤性检查,现已极少采用。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congeni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是小儿常见畸形之一,近年研究显示并非单纯的先天性疾患,实为小儿发育过程中发生的疾患,现命名为髋关节发育异常(development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更显确切。

【典型病例】

病例1:女,7岁。从开始能走路时逐渐出现跛行症状(图3-13)。

图3-13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Ⅲ型)(1)

影像所见

A.双髋关节正位;B.蛙位(右髋外展位)片;C.CT轴位图像;D.CT冠状位重建图像;E、F.CT VR,示右侧髋臼变浅,髋臼缘关节面毛糙。右侧股骨头完全脱出髋臼向外上方移位并伴假髋臼形成。CT可见髋臼窝内纤维脂肪组织堆积。

病例2:女,2岁,右下肢跛行1年(图3-14)。

图3-14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Ⅲ型)(2)

影像所见

A.双髋正位平片,示右髋臼角明显增大;右股骨头骨骺较对侧细小,向外上方移位,与髂骨翼形成假关节,左髋关节未见异常;B.MRI冠状面T1WI,示右侧假髋臼形成,髋臼软骨丘形增生,盂唇内翻,关节腔内软组织影充填。

病例3:男,1岁,双下肢不等长(3-15)。

图3-15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影像所见

A.双髋正位平片,示双侧髋臼凹浅平,髋臼角增大,双侧股骨头向外上移位,Shenton线不连续;B.MRI冠状位T1WI,示双侧股骨头外移,位于Perkin方格内上象限(双髋关节Ⅰ型脱位)。

【影像与病理】

我国各地区发病率不同,新生儿发病率约1%;其中约20%具有家族遗传史且多双侧发病;女性发病率高,女∶男约为5∶1。目前该病病因不甚清楚。多数学者认为原发性髋臼发育异常和韧带松弛是DDH的重要病因;另外包括机械因素和功能因素,前者指外力和异常体位的作用,胚胎后期羊水过多、臀位及生后早期襁褓包裹均是DDH的重要发病因素;功能因素主要指患DDH的新生儿雌激素水平较高。

DDH早期髋关节不稳定,髋臼缺乏正常股骨头击打的生物学和力学刺激,髋臼的化骨过程发生紊乱,髋臼软骨首先出现表面变平或凸出等改变。若此时脱位得以纠正,可完全恢复正常,因此,早发现早治疗是DDH治疗成功的关键,可有效避免导致成年后的髋关节残废。若脱位未纠正,髋臼出现骨壁变平、盂唇增大,而股骨头缺乏正常力学承重发生股骨头骨化延迟、股骨头变小、扁平。同时出现关节窝内脂肪垫增生、周围肌肉软组织填塞,关节囊和圆韧带松弛延长、臼横韧带外移、关节腔积液等改变,从而影响复位。脱位严重者,股骨头外上移位显著,可形成假髋臼。

【影像诊断要点及比较影像学】

1.X线平片 典型表现有:①股骨头向外上移位(图3-13A,图3-14A,图3-15A);②股骨头骨骺发育小、不规整,或出现延迟;③髋臼顶发育不良、呈斜坡状,髋臼角加大,可达50°~60°;④患侧股骨发育较细小,股骨颈短缩。

常采用Perkin方格法测量髋臼指数来衡量髋臼发育情况(图3-16)。正常新生儿为30°~33°,1岁时约23°,2岁时约20°,以后每增加1岁,髋臼角减少1°,10岁时达到成年人标准约12°。DDH时髋臼角增大,股骨头脱出髋臼窝内,股骨头骨骺出现延迟、变小和不规整。判断股骨头是否位于髋臼窝是明确诊断髋脱位的关键。婴幼儿一般生后4~6个月时股骨头开始形成次发骨化中心,最迟者在出生后10个月始形成。此期常用双下肢外展45°并外旋双髋摄片,正常时股骨长轴的延长线通过髋臼的外侧部分及腰骶关节水平(图3-17)。若此线位于髋臼以外,与脊柱相交于腰骶关节水平以上则为脱位。正位摄片可采用股骨头预测骨骺法,即以股骨颈上缘为底边,做一等边三角形,三角形顶点为预测股骨头骨骺,再结合Perkin方格法判断。另外可采用内侧关节间隙、Calve线等方法协助判断。

图3-16 Perkin方格法测量髋臼指数

双髋正位平片,髋臼指数为骨性髋臼顶上缘至Y形软骨中点连线与两侧Y形软骨中点水平连线的夹角(H线),即图中AC与H线夹角

图3-17 双髋蛙位(双髋外展位)

双下肢外展45°并外旋双髋摄片,正常时股骨长轴的延长线通过髋臼的外侧部分

股骨头骨骺出现后,常采用Perkin方格法,自髋臼外上缘做与双侧Y形软骨中心连线(Hilgenreiner线)的垂直线,两者构成Perkin方格。正常股骨头骨骺位于内下象限。脱位时,股骨头偏离此象限,完全性脱位股骨头常位于外上象限内。此外常采用股骨中立位Shenton线(上耻骨支的下缘与股骨颈的内侧缘的弧形线)的连续性判断是否脱位。正常此线连续,脱位时此线中断或不圆滑。

2.髋关节造影 可以显示股骨头形态、移位程度和髋臼形态良好,可用于诊断早期或轻度DDH及评价不稳定性、复位不足导致持续的髋关节发育异常,多用于整复不满意病例。现已逐渐为三维CT和MRI检查取代。

3.CT表现

(1)DDH患儿主要表现为患侧髋关节间隙增宽,股骨头外移,髋臼前倾角增大,髋臼窝内纤维脂肪组织堆积(图3-13C、D)。

(2)近年来三维CT技术的广泛应用,可对髋关节进行定量分析,更准确测量颈干角、股骨颈前倾角、轴髋臼指数等指标为手术提供重要信息,指导手术治疗(图3-13E、F)。

(3)对复位后石膏固定者,CT可通过后处理软件去除石膏影响,便于观察复位后髋臼形态变化及股骨头还纳情况。

4.MRI表现

(1)患侧股骨头骨骺扁平细小,信号欠均匀,冠状面患侧骨性髋臼浅平,失去正常的圆形轮廓(图3-14B);轴面骨性髋臼前后部分成角,严重者髋臼窝消失等骨性改变。同时可见患侧股骨头软骨边缘不光滑,髋臼软骨正常三角形态消失、呈团块状增厚移位等软骨性改变。部分病例见关节腔少量积液,关节窝内脂肪垫增生肥大,关节腔内软组织充填,臼横韧带外移等。

(2)多数学者的研究充分证实MRI对臼内软组织、盂唇及软骨有良好的显像,可充分指导临床选择脱位髋关节的最佳治疗手段。①决定是否有必要采用手术切开复位;②对于需要切开复位者,MRI提供了观察阻止复位的间置物情况,如增厚的臼横韧带、内翻的盂唇以及关节腔内充填的脂肪、肌肉等,有助于临床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彻底清除影响复位的间置物,从而提高复位的成功率;③对已经行闭合复位或切开复位、石膏固定的婴幼儿DDH,采用MRI作复位前后的比较,详细比较髋臼、股骨头软骨等形态改变,评判其预后,可及时了解治疗效果,更新治疗方案,大大减少该病的致残率。

(3)MRI股骨头成像尚可提示股骨头有无血供障碍。

5.比较影像学 X线平片检查是诊断髋关节发育异常的重要方法,常规需行双髋关节正位和蛙位(双髋外展位)摄片。髋关节造影因为创伤性检查,现已极少采用。超声可探测软骨及软组织结构,适用于股骨头骨骺尚未出现者或1岁以内者,是无创、可重复性好的敏感方法,但因其特异性差,假阳性率高,故仅适宜用于初步筛选。CT能有效观察复杂型脱位和进行复位术后评价,显示髋臼骨性结构和阻碍复位的骨性结构。对复位后石膏固定者,CT扫描较平片更优越。MRI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对比分辨力,可清晰区分关节结构和软组织结构,可重复性好,能指导临床选择最佳治疗手段;对于股骨头骨化中心尚未出现的婴儿,MRI更是确诊DDH的首选检查方法。

【影像与临床】

患儿站立和行走较晚,婴儿期未行走时表现为大腿内侧皮纹不对称,双下肢不等长,患侧臀纹升高或较多。Ortolani检查外展受限、可感到股骨头滑进髋臼或听到弹响,Barlow检查有半脱位和后脱位。行走后单侧者表现跛行,双侧者行走左右摇摆如鸭步。体查患肢缩短,臀纹不对称,会阴部加宽。患肢股骨头凸出,髋外展受限,曲氏(Trende-lenbrg)征阳性,牵拉推送患肢,股骨头可如“打气筒”样上下移动。

临床多采用Ogden和Dunn标准,将髋脱位分为3型,Ⅰ型即股骨头外移未脱出髋臼(图3-15);Ⅱ型股骨头尚未脱出髋臼,其中心位于髋臼上缘水平;Ⅲ型股骨头完全位于髋臼以外并伴假髋臼形成(图3-13,图3-14)。其中以Ⅲ型预后差,多需手术切开复位。

【鉴别诊断】

一般诊断明确,无需鉴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