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骨折愈合过程x光图

骨折愈合过程x光图

时间:2023-04-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骨折的修复一般指从骨质中断到骨质连接的过程。骨折经治疗,超过一般愈合所需的时间,骨折断端仍未没有完全愈合,称骨折延迟愈合。对成年人的长骨干骨折,至少在损伤后6个月才能作出不愈合的诊断。骨折不愈合的患儿,骨折面致密硬化,髓腔封闭,断端间被成熟的纤维组织填充,甚至假关节形成。骨折修复过程一般无需MRI检查。骨折愈合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定期行X线摄片检查,结合临床症状,对骨折的修复过程作出正确的判断。

骨折的修复一般指从骨质中断到骨质连接的过程。一般分为肉芽组织修复期、骨痂形成期和塑形期。骨折修复不佳可引起骨折畸形愈合、延迟愈合或不愈合。

【典型病例】

病例1:女,3岁。跌伤右肘后来诊(图6-21)。

图6-21 肱骨髁上骨折

影像所见

A.骨折当天摄片,仅见骨小梁中断(短箭);B.骨折后2周摄片,示线样增生的外骨痂(短箭)。

病例2:男,6岁,右尺骨骨折后15d复查摄片(图6-22)。

图6-22 尺骨骨折后复查

影像所见

右尺骨远段可见骨折线模糊,周围见片状成熟的骨膜反应。

病例3:男,9岁。右股骨下段骨折治疗后5个月复查(图6-23)。

图6-23 股骨下段骨折塑形期

影像所见

A、B.右股骨正侧位平片,示骨痂与骨皮质的界限模糊,骨折线基本消失并骨性愈合,骨骼对合不良需要通过塑形期间骨小梁需按力学要求重新排列,髓腔再通来修复;C.T1WI;D.脂肪抑制T2WI,示低信号的骨折线仍存在,周围髓腔可见T1WI低信号、脂肪抑制T2WI仍为高信号的水肿区,脂肪抑制T2WI侧副韧带下方可见积液征象;E.轴位T2WI,示骨折对合不良的层面。右股骨下段前方为原有骨骼,后方为骨痂形成的新骨,原有骨骼的骨皮质逐渐吸收,髓腔再通;现髓腔内可见高信号的水肿区。

病例4:女,12岁。左股骨中段骨折后5个月复查(图6-24)。

图6-24 股骨中段骨折畸形愈合

影像所见

股骨中段侧位片,示骨折线消失,两端骨骼错位连接并短缩。

病例5:女,15岁。车祸后左小腿胫骨骨折治疗过程系列摄片(图6-25)。

图6-25 胫骨中段骨折不愈合(1)

影像所见

A.车祸当天左胫骨正位平片,示左胫骨中段骨折,断端分离、错位,邻近软组织内可见游离骨质碎片;B.骨折后11个月左胫骨正位平片,示左胫骨内固定术后改变,骨折线增宽透亮,断端边缘模糊,髓腔封闭;C.CT轴位骨窗;D:MDCT MPR矢状位,示骨折断端成角,局部骨质硬化,骨痂量稀少;E.植骨并再行内固定术后1.5个月,示骨折线模糊,局部较多骨痂形成。

病例6:女,16岁。左桡骨上段骨折后1年复查(图6-26)。

图6-26 桡骨近段骨折不愈合

影像所见

左侧桡骨正位平片,示桡骨近段骨折面致密硬化,髓腔封闭,断端间距离增大,骨折两端桡骨细小。

病例7:女,12岁。右胫骨下段骨折后10个月复查(图6-27)。

图6-27 胫骨中段骨折不愈合(2)

影像所见

A.轴位T1WI;B.矢状位T2WI;C.脂肪抑制T2WI,示右侧小腿较对侧细小,肌肉萎缩。右侧胫骨下段髓腔内可见低信号的硬化骨质,局部骨质膨大、髓腔不通。低信号两侧相邻胫骨变细、变形,脂肪抑制T2WI相邻髓腔可见片状高信号水肿区。

【影像与病理】

骨折的修复大致分为3期。

1.肉芽组织修复期 骨折早期X线征象显示骨折线锐利、不规则,软组织肿胀,组织界线不清。

2.骨痂形成期 小儿骨折后,骨痂的生成较成年人快且多。一般骨折后1~2周,外骨膜产生骨样组织形成外骨痂,稍晚骨内膜亦产生相同的反应。随着血肿机化,骨痂不断生长,使骨折断端连接。X线照片上可见邻近骨折线的骨皮质外围,有一个梭形密度略低于骨皮质的高密度影通过和围绕着骨折线(图6-21,图6-22)。单纯性复位良好的骨折,其骨痂形成量较少,粉碎性排列不良的骨折常伴有大量的骨痂形成。

3.塑形期 骨折后的2~3个月开始,骨痂的范围和密度逐渐增加,髓腔被骨痂填塞,随后骨小梁按力学要求重新排列,髓腔再通。儿童整个塑形期约需2年(图6-23)。当然,严重的整复不良和畸形不能完全恢复。

4.畸形愈合、延迟愈合或不愈合 骨折断端成角,即使经过塑形期也不能改善,严重时影响患儿功能时称为畸形愈合(图6-24)。骨折经治疗,超过一般愈合所需的时间,骨折断端仍未没有完全愈合,称骨折延迟愈合。病理上骨折间隙内主要充满着肉芽组织或不成熟的骨组织。骨折经过治疗,在预期的时间内没有愈合,骨折处的细胞活动及愈合进程已完全停止,骨折间隙内为致密纤维组织,经再度延长治疗时间,仍达不到骨性愈合,称为骨折不愈合或骨不连接(图6-25,图6-26,图6-27)。对成年人的长骨干骨折,至少在损伤后6个月才能作出不愈合的诊断。骨折不愈合的患儿,骨折面致密硬化,髓腔封闭,断端间被成熟的纤维组织填充,甚至假关节形成。

【影像诊断要点及比较影像学】

1.X线平片

(1)骨折早期:骨折线锐利、不规则(图6-21A),软组织肿胀,组织界线不清。

(2)骨痂形成期:增厚的骨外膜中出现与骨干平行密集相连的线样、片状骨样组织(图6-21B,图6-22)。骨内也可出现边缘光滑、整齐、均匀的浓密阴影。

(3)骨折塑形期:骨折线由模糊逐渐消失达到骨性愈合(图6-23)。

(4)畸形愈合:原骨折线尽管已经消失,但两端骨骼成角状连接(图6-24)。

(5)延迟愈合:骨折线增宽透亮,断端边缘模糊、无硬化,骨痂量稀少。骨折不愈合的患儿,骨折线清晰可见、断端间距离增大、无内外骨痂形成、骨折面硬化、髓腔封闭(图6-25、图6-26),最终可形成杵臼样假关节。

2.CT表现 征象同X线平片,可观察被石膏或增生骨质等高密度物遮盖的骨折局部情况,对于骨折修复的观察非常重要。

3.MRI表现 骨质硬化表现为低信号,髓腔水肿T1WI呈低信号,T2WI及脂肪抑制T2WI呈高信号图(6-23C、D、E)。

4.比较影像学 X线平片一般可以满足诊断。CT后处理技术能去除外固定石膏的影响,有利于进一步观察骨折局部修复情况(图6-25C、D、E)。骨折修复过程一般无需MRI检查。但MRI对于观察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断骨间有否软组织嵌插非常有利(图6-27B、C)。

【影像与临床】

骨折的修复一般需要3~12周,在此期间患儿过多、不恰当的运动可造成骨折断端移位、畸形愈合甚至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对患儿肢体今后的功能造成极大的影响。X线平片可以及早发现骨折修复过程中的各种变化,指导临床制定相关治疗方案以挽救患儿损伤部位的功能,因而在患儿骨折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复查作用。骨折愈合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定期行X线摄片检查,结合临床症状,对骨折的修复过程作出正确的判断。一般在骨折整复后2~3周需要复查平片了解骨折固定的位置和骨痂形成的情况。当较多的桥形成熟骨痂连接并较稳固地固定骨折断端,才能视为骨折临床愈合。骨折错位、成角明显者需要重新调整断端位置并行内或外固定。

骨折延迟愈合:此时需针对原因进行适当的临床处理。

骨折不愈合:需采取切除硬化骨、打通骨髓腔、植骨修复骨缺损、内固定等干预措施,必要时还需加用石膏绷带外固定予以治疗,否则骨折处将无法连接。

【鉴别诊断】

影像学诊断明确,一般无需鉴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