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椎体一次骨化中心缺血坏死

椎体一次骨化中心缺血坏死

时间:2023-04-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椎体一次骨化中心缺血坏死,又称为椎体骨软骨炎,Calve病或扁平椎,为椎体一次骨化中心的缺血坏死,较少见。Calve认为可能因外伤虽未造成脊椎骨折,但血供受障碍而致缺血坏死。目前认为本病不全部为缺血坏死,而是多种疾病引起的一种病理征象,其中以嗜酸性肉芽肿最为常见,并认为本病在未经病理证实为其他疾病以前,均应诊断为椎体嗜酸性肉芽肿。椎弓根骨质无受累。MRI在显示脊髓是否受损时要明显优于普通X线检查。则更有助于诊断。

椎体一次骨化中心缺血坏死(vertebral osteochondrosis of primary ossification center),又称为椎体骨软骨炎,Calve病或扁平椎,为椎体一次骨化中心的缺血坏死,较少见。本病常发病于10岁以下的小儿,男女发病率相等。以累及下胸椎者多见,少数发生于颈椎和腰椎。

【典型病例】

病例1:女,6岁,后背部不适2个月并下肢走行异常(图8-12)。

图8-12 椎体一次骨化中心缺血坏死(1)

影像所见

A、B.胸腰椎正侧位片,示T9椎体变扁,呈楔形改变,椎间隙轻度增宽;C.CT三维重建,示T9椎体椎楔形改变,密度增高,椎体前后径增宽,椎间隙轻度增宽;D.MRI平扫矢状T2WI,示T9椎体变薄,椎体前后径增宽,椎体及椎间盘未见异常信号影。

病例2:男,14岁,颈部不适20d(图8-13)。

图8-13 椎体一次骨化中心缺血坏死(2)

影像所见

颈椎正侧位片,示C5椎体形态变扁,椎体前后径增宽,突出椎体前缘,椎间隙无明显改变。

病例3:男,18岁,3个月前无诱因背痛,现双下肢乏力(图8-14)。

图8-14 椎体一次骨化中心缺血坏死(3)

影像所见

A.MRI平扫矢状T1WI,示T3椎体形态呈楔样变扁,椎体信号不均,脊柱后凸畸形,硬膜囊及脊髓受压、移位;B.MRI平扫矢状T2WI,示T3椎体形态呈楔样变扁,椎体信号不均,脊柱后凸畸形,硬膜囊及脊髓受压、移位,蛛网膜间隙不连续,椎间盘信号减低;C.CT平扫(横断面),示T3椎体密度不均,可见虫蚀状骨质破坏区,椎体右侧骨皮质破坏变得不规则,椎弓根无受累。

【影像与病理】

Calve认为可能因外伤虽未造成脊椎骨折,但血供受障碍而致缺血坏死。目前认为本病不全部为缺血坏死,而是多种疾病引起的一种病理征象,其中以嗜酸性肉芽肿最为常见,并认为本病在未经病理证实为其他疾病以前,均应诊断为椎体嗜酸性肉芽肿。

【影像诊断要点与比较影像学】

1.X线平片(图8-12A、B,图8-13)

(1)本病常只累及一个椎体,仅有少数病例累及两个或更多椎体。

(2)病变早期椎旁线呈梭形增宽,数周内病椎之边缘毛糙,继而密度增高并可见椎体上下缘塌陷,椎体前半部变扁呈楔形,并产生局部脊椎后凸。

(3)受累椎体变致密,其高度明显变小且前后径加大,故其前缘超出邻近椎体前缘,呈厚薄一致的盘状。

(4)邻近椎间隙无变化或轻度增宽。

(5)恢复期,患病椎体将逐步恢复到正常厚度的2/3左右,甚至接近正常厚度。但椎体前后径仍稍长于邻近椎体,且患病椎体之上下面凹陷,似双凹透镜状。相邻的椎体面则显相应的隆凸。

2.CT表现 可显示椎体形态变扁,前后径加宽,密度增高,椎体碎裂(图8-12C、8-14C)。

3.MRI表现 椎体碎裂,形态变扁,前后径加宽,密度增高。椎弓根骨质无受累。椎间盘无异常信号影(图8-12D,8-14A、B)。

4.比较影像学 X线平片能提供该病的主要影像学改变。CT可以多角度观察病变。MRI在显示脊髓是否受损时要明显优于普通X线检查。

【影像与临床】

病人可有轻微外伤史,常无任何自觉症状或感患部疼痛、脊椎后突、活动受限和跛行,局限性驼背及肌紧张等。偶可出现神经症状。一般来说症状多逐渐减轻消失。

【鉴别诊断】

扁平椎需与脊柱结核、转移瘤等鉴别。

1.脊柱结核 表现一个或多个椎体骨密度减低,椎间隙变窄或消失,骨质进行性破坏及寒性脓肿形成。

2.儿童椎体病理骨折 椎体变扁,密度相对增高,椎间隙正常,颇似本病。但仔细观察椎体或附件,常可发现残余的复发病变影像。则更有助于诊断。

(周怀琪 范 淼 杨保智 王玉理 辛仲宏 张小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