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

时间:2023-04-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纤维性骨皮质缺损又称干骺端纤维性缺损,是一种非肿瘤性变异,严格意义上讲也不属于肿瘤样病变,放于此是为了与非骨化性纤维瘤进行鉴别。本病系局部骨化障碍、纤维组织增生或骨膜下纤维组织侵入骨皮质所致。典型好发部位为股骨远侧和胫骨近侧干骺端,尤以股骨内、后壁皮质多见,双侧可对称性出现。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fibrous cortical defect)又称干骺端纤维性缺损,是一种非肿瘤性变异,严格意义上讲也不属于肿瘤样病变,放于此是为了与非骨化性纤维瘤(第9章第一节八)进行鉴别。好发年龄为5~14岁,男性多于女性。

【典型病例】

病例1:男,16岁。左膝外伤后摄片时意外发现(图9-38)。

图9-38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1)

影像所见

左膝关节正侧位平片,示胫腓骨近段皮质表层的不规则骨缺损,呈圆形或长圆形。

病例2:男,3岁。双膝关节隐痛半年,运动后明显(图9-39)。

图9-39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2)

影像所见

股骨CT轴位(骨窗),示双侧股骨下端皮质内不规则形、无膨胀性的骨质缺损区,边缘清晰,其外侧骨壳缺损,无骨膜反应。

【影像与病理】

本病系局部骨化障碍、纤维组织增生或骨膜下纤维组织侵入骨皮质所致。骨缺损区主要是由坚韧的纤维组织构成。现认为本病是儿童发育期的正常变异,多能自行消失。

典型好发部位为股骨远侧和胫骨近侧干骺端,尤以股骨内、后壁皮质多见,双侧可对称性出现。也可见于股骨近端、胫骨远端、腓骨和上肢骨。

【影像诊断要点及比较影像学】

1.X线平片 病变可单发或多发,病灶可一处消失而另一处扩大,少数可消退后再出现。表现为骨皮质表层的不规则骨缺损(图9-38),正位像多呈圆形或长圆形,侧位呈水滴状或杯口状,直径多<2cm。少数病灶内可有粗细不均的致密条索,使病灶呈多囊状改变。病灶纵轴与骨干纵轴平行。病变区边缘清晰,有薄层硬化边,一般无骨膜反应。

2.CT表现 骨皮质内囊状或不规则形、无膨胀性的骨质缺损区,边缘清晰,外侧骨壳可完整或缺损,邻近可有轻度软组织肿胀。无骨膜反应(图9-39)。

3.MRI表现 病灶多呈中长T1和中短T2信号,周围骨硬化表现为线样低信号改变,病灶内的骨性间隔呈不规则的更低信号。增强扫描病灶边缘可有强化,提示有反应性充血区。

4.比较影像学 一般X线平片即可诊断,无需CT或MRI进一步检查。

【影像与临床】

常无明显症状,少数有间歇性钝痛,劳累后加重。局部可有轻微肿胀和压痛,邻近关节不受侵犯。无症状者无须治疗,预后良好。

【鉴别诊断】

1.干骺端结核 常发生于干骺端骨松质内,可跨越骺板。病灶内可有沙砾样死骨,密度不均匀,周围硬化范围不一,并逐渐移行于邻近疏松的骨质内。

2.骨样骨瘤 位于干骺端皮质内者应与本病鉴别。前者多有明显局部疼痛和压痛。瘤巢内常见不均匀致密影,周围有广泛性骨质硬化和骨膜反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