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骨嗜酸性肉芽肿

骨嗜酸性肉芽肿

时间:2023-04-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骨嗜酸性肉芽肿是局限于骨骼,以骨骼损害为主的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是组织细胞增生症X中的最轻型,也称局限性组织细胞增生症X,在1940年首先由Jaffe和Lichtenstein提出。嗜酸性肉芽肿好发于男性,男∶女约为2∶1,10岁以下儿童多见。实验室检查可有白细胞增高、嗜酸性细胞增多、血沉增快。而骨嗜酸性肉芽肿椎体病变多单发,可压缩呈扁平椎、椎间隙多无改变。

骨嗜酸性肉芽肿(eosinophilic granuloma of bone)是局限于骨骼,以骨骼损害为主的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是组织细胞增生症X中的最轻型,也称局限性组织细胞增生症X,在1940年首先由Jaffe和Lichtenstein提出。

【典型病例】

病例1:男,8岁。右侧眼球突出3个月(图10-1)。

图10-1 右眶嗜酸性肉芽肿

影像所见

A.眼眶正位片,示右眼眶内上壁骨质破坏;B.头颅CT平扫轴位(软组织窗),示额骨及筛骨右侧囊状溶骨性骨性破坏区,其内为软组织肿块。

病例2:男,2岁。发现顶部肿块3个月(图10-2)。

图10-2 左顶骨骨嗜酸性肉芽肿

影像所见

A.头颅侧位片;B.肿物切线位平片,示左侧顶骨可见穿凿样骨质破坏,边缘锐利有硬化,骨质破坏处可见软组织肿块影;C.冠状位T1WI;D.冠状位T2WI;E.增强冠状位T1WI,示左顶部梭形边界清楚的肿块,局部颅骨内外板被破坏,左顶叶局部弧形受压,未见水肿带。肿块T1WI信号混杂,可见形态不整的高信号区,T2WI信号不均匀,T1WI高信号区部分仍为高信号,考虑肿块内部有出血。增强扫描后肿块不均匀强化,邻近硬脑膜强化。

病例3:男,5岁。左上臂疼痛半年(图10-3)。

图10-3 左肱骨中段嗜酸性肉芽肿

影像所见

左肱骨正侧位片,示左肱骨骨干不规则形骨质缺损,长轴与骨干一致,边缘较清晰,轻度硬化,周围伴成熟骨膜新生骨。

病例4:男,1岁。左下肢肿胀,哭闹半个月(图10-4)。

图10-4 左胫骨中上段嗜酸性肉芽肿

影像所见

左小腿正侧位片,示左胫骨近段多房囊状破坏,周围伴有比较明显的骨膜新生骨和硬化性改变,呈“洞套洞”征象。

病例5:男,14岁。左小腿隐痛1个月(图10-5)。

图10-5 左腓骨中下段嗜酸性肉芽肿

影像所见

A.左小腿正位片;B.左小腿侧位片,示左腓骨中下段小囊状骨质破坏,周围可见线状骨膜新生骨;C.左小腿CT平扫骨窗,示左腓骨骨皮质出现“小钻孔样破坏”,周围可见层状骨膜新生骨。

病例6:男,14岁。左髋疼痛,左下肢跛行3个月(图10-6)。

图10-6 左坐骨嗜酸性肉芽肿

影像所见

A.骨盆正位片,示左坐骨见多房囊状骨质破坏;B.盆腔CT增强扫描(轴位、软组织窗),示左坐骨骨质破坏更为清楚,局部见软组织肿块明显强化。

病例7:男,7岁。腰腿痛1个月,无发热病史(图10-7)。

图10-7 L3椎体嗜酸性肉芽肿

影像所见

A、B.腰椎正侧位片,示L3椎体略变扁,正位片由于肠气重叠,显示不佳;C.腰椎CT平扫轴位(软组织窗);D.腰椎CT平扫轴位(骨窗),示L3椎体溶骨性骨质破坏区,其内及椎周可见软组织密度肿块;E.MRI平扫轴位T2WI,示L3椎体左前方T1WI呈低信号的软组织肿块,左侧椎弓根及附件受累;F.腰椎CT平扫MPR冠状位(软组织窗);G.腰椎CT平扫MPR矢状位(软组织窗),示L3椎体小囊状骨质破坏,椎体被压缩呈楔形(以椎体左侧为明显),椎周可见等密度的软组织肿块,椎间隙多保持正常;H.MRI平扫矢状位T2WI,示L3椎体呈扁平椎,椎周可见高信号的软组织肿块;I.MRI增强矢状位T1WI,示椎周软组织肿块明显强化。

病例8:女,5岁。胸椎后凸,局部隐痛(图10-8)。

图10-8 T4椎体嗜酸性肉芽肿

影像所见

A、B.胸椎正侧位片,示T4椎体骨质密度增高,明显变扁;C.胸椎平扫矢状位T1WI,示T4椎体呈扁平椎;D.胸椎平扫矢状位T2WI;E.冠状位T2WI,示椎周稍高信号的软组织肿块。

【影像与病理】

嗜酸性肉芽肿好发于男性,男∶女约为2∶1,10岁以下儿童多见。病变始于骨髓腔,进而压迫并破坏骨皮质,再侵入软组织形成软组织肿块。镜下见网状内皮细胞增生,早期有大量嗜酸性细胞成团或散在性浸润,同时可出现组织坏死。晚期网状内皮细胞内脂质蓄积形成泡沫细胞,嗜酸性细胞消失。最后结缔组织增生而纤维化,甚至骨化。

【影像诊断要点及比较影像学】

1.X线平片 病变常单发,好发于颅骨,其次为股骨、脊柱、肋骨和骨盆等,具有局限化和自愈倾向。

(1)颅骨:多见于额骨(图10-1),其次为顶骨(图10-2)和枕骨,病灶呈圆形或椭圆形穿凿样骨质缺损,边缘锐利,伴有硬化,颅骨内外板破坏不完全时可出现“钮扣样”死骨或双边征象,少数多个病灶可融合呈地图样。

(2)长骨:多见于骨干和干骺端,很少累及骨骺。骨破坏区常呈卵圆形或双房状骨质缺损,长轴与骨干一致,边缘较清晰,轻度硬化,常伴骨膜增生(图10-3,图10-4,图10-5)。

(3)扁骨和不规则骨:以骨盆(图10-6)和肋骨多见。髂骨病灶好发于髂骨髋臼缘上方,呈单房或多房囊状破坏,周围伴有比较明显的增生和硬化性改变,可出现“洞套洞”征象或软组织肿块。肋骨病灶多呈圆形或卵圆形膨胀性破坏,边界清楚无硬化,可伴有骨膜反应。

(4)椎体:病变以单发居多,亦可呈连续性或跳跃性多发。患椎表现为单或多囊状骨质破坏,轻度膨胀,边缘硬化,可伴局限性软组织肿块;晚期椎体常被压缩成平板状或楔形(扁平椎),但椎间隙多保持正常(图10-7,图10-8)。修复期破坏区减小,椎体密度增高,少数可完全或接近正常大小和形态。

(5)短管骨:病变呈斑片状溶骨性破坏或小囊状膨胀性骨缺损,骨皮质可变薄,病变周围多有骨膜增生。

2.CT表现 骨皮质出现“小钻孔样破坏”(图10-5C)。可清楚显示病变部溶骨性骨质破坏区,其内为软组织密度肿块(图10-1,图10-6)。破坏区边界清楚、锐利,边缘硬化,周围可见骨膜新生骨,可见软组织肿块包绕(图10-6,图10-7)。CT还能清楚显示脊髓受压情况。增强扫描软组织成分呈中度强化。

3.MRI表现 观察软组织肿块及脊髓受压情况最为敏感。病变活动期,骨质破坏区的软组织肿块呈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图10-2、图10-7),环绕骨干的强化软组织呈“袖套征”。MRA可显示肿块血供丰富,供血血管增多、增粗。随着治疗的好转,破坏区信号趋向于正常骨髓信号。

4.比较影像学 X线平片是诊断小儿骨骼嗜酸性肉芽肿的基础。MRI检查总体优势大于CT,当X线平片诊断困难时,应加做MRI检查。当需要了解病灶邻近骨皮质是否有“小钻孔样骨质破坏”时,应行CT薄层扫描。

【影像与临床】

临床上全身症状较少,局部症状和体征主要有疼痛、肿胀和(或)肿块,严重者可发生病理骨折。颅骨病变表现为局部有囊样波动感的肿块,脊柱病变可引起脊柱侧后凸,少数可出现神经根受压的放射性疼痛和感觉障碍,甚至截瘫。实验室检查可有白细胞增高、嗜酸性细胞增多、血沉增快。本病预后良好,病灶可自愈或经治疗后修复。

【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以下疾病鉴别。

1.骨干结核 全身可有结核中毒症状或有肺结核病变,好发于胫骨和尺桡骨,呈多个圆形骨质破坏,常有沙砾状死骨及骨膜新生骨,破坏区极少膨胀改变。

2.脊柱结核 大多为相邻两椎体发病,呈溶骨性破坏,可有不少粒样死骨,相邻椎间隙变窄,甚至可相互融合,多有椎旁脓肿形成。而骨嗜酸性肉芽肿椎体病变多单发,可压缩呈扁平椎、椎间隙多无改变。

3.低毒性骨髓炎 骨破坏区膨胀,周围骨质增生硬化明显,且范围多大于骨破坏区,与肉芽肿不难鉴别。

4.骨囊肿 多位于干骺端向骨干发展,骨皮质变薄,轻度膨胀,无骨膜新生骨。

5.白血病 椎体多发性溶骨性破坏,但较少有椎体压缩呈平板状改变,同时全身长骨干骺端可有相似骨破坏,结合临床贫血、肝脾大及实验室检查,不难鉴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