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胆囊腺瘤
胆囊真性腺瘤(adenoma)罕见,可发生于胆囊任何部位,但以胆囊颈部或底部多见。根据形态结构胆囊腺瘤可分为腺管状腺瘤、乳头状腺瘤及乳头腺管状腺瘤。
1.肉眼病变 胆囊腺管状腺瘤多为圆形的黏膜隆突,直径0.5~2cm,偶尔超过5cm,有蒂或无蒂。胆囊乳头状腺瘤(或称绒毛状腺瘤)体积常较小,直径多在1cm以内,常为多发性。
2.光镜病变 ①腺管状腺瘤由密集的腺体构成,腺体似幽门腺,一般由单层柱状细胞构成,细胞核大小一致,分泌黏液,但无杯状细胞。腺腔可因黏液潴留而扩张。间质结缔组织少;有时也可有较多间质,呈现纤维腺瘤的构象。②乳头状腺瘤呈树枝样分支状结构,其表面被覆立方形或柱状上皮细胞,乳头中央为丰富的间叶结缔组织,其内散布着一些囊状腺体。③乳头状腺管状腺瘤则由腺管状腺瘤和乳头状腺瘤两种结构混合组成。
在胆囊腺瘤间质结缔组织内有时可出现群集的泡沫状细胞,注意不要误诊为胆固醇性息肉。呈乳头状(或绒毛状)结构的腺瘤常可见一定程度的非典型增生,少数病例可出现原位癌或局部浸润癌。与发生于结肠或直肠的腺瘤一样,腺瘤越大见到恶变区域的可能性也越大,应注意仔细检查。
(二)胆固醇息肉
胆固醇息肉(cholesterol polyps)是体内胆固醇发生代谢障碍时,沉积于胆囊黏膜面形成,较常见,患者可有上腹部疼痛等症状,有时可并发胆石形成。
1.肉眼病变 胆囊黏膜表面单个或多个聚集呈分叶状黄色小结节状息肉,直径为0.4~1.0cm。息肉周围胆囊黏膜多伴有一定程度的弥漫性黄色胆固醇沉积。
2.光镜病变 息肉表面被覆完整的正常柱状黏膜上皮,其内为大量泡沫状细胞(吞噬胆固醇的巨噬细胞)。蒂部由血管、结缔组织构成。
(三)腺瘤样增生和腺肌瘤样增生
胆囊黏膜上皮呈腺瘤样增生或同时伴平滑肌增生形成腺肌瘤样增生常继发于炎症和(或)结石形成,属反应性黏膜病变。腺肌瘤样增生相对多见,常发生于中年妇女,通常不引起明显症状。
1.肉眼病变 常见于胆囊底部,直径多在1cm以下,很少超过2cm。切面灰红色略呈蜂窝样结构。病变主要位于肌层,隆起突出于腔内,常扩展到浆膜下层,与正常胆囊壁界限分明。
2.光镜病变 病变部位胆囊黏膜上皮及平滑肌层均增生,形成腺肌瘤样构象。其中含有多量由柱状细胞构成的大小不一腺腔,数量不等的增生平滑肌组织围绕腺腔。病变区内常伴有淋巴细胞浸润。
3.鉴别诊断 ①慢性胆囊炎时,Rokitansky-Aschoff窦可陷入肌层甚至深达浆膜层下,但腺样组织数量少,体积也小,且其外无环绕增生的平滑肌,与腺肌瘤样增生易鉴别;②与腺癌的鉴别在于增生的腺上皮细胞无核异型性。
(四)胆囊间叶组织良性肿瘤
胆囊间叶组织发生的良性肿瘤可有纤维瘤、脂肪瘤、血管瘤、平滑肌瘤和黏液瘤等,但均少见。有时胆囊壁内因炎症形成的纤维瘤样肉芽组织易与纤维瘤混淆,注意鉴别。
(五)其他
胆囊壁出现肉眼可见小结节(肿块)病灶还包括有:①起源于胆囊浆膜面小的副神经节组织的副神经节瘤及颗粒细胞瘤等,其光镜病变与发生于其他部位者同;②异位组织,胆囊颈壁层内可出现异位的胃黏膜、胰腺组织或肝组织等。上述病变均属罕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