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样病变是一影像学术语,是指胆囊壁、腔内息肉状突起的一类疾病的总称。常见的有胆囊息肉、腺瘤、胆囊腺肌增生和早期胆囊癌等。
(一)胆囊息肉和腺瘤
1.概述 胆囊息肉和腺瘤通常较为少见,腺瘤中以乳头状腺瘤较为多见。腺瘤和息肉,在病理上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病变,而影像学表现相似,不能鉴别。临床体征表现相似,以中年妇女较多见,部分可无任何症状,偶尔体检或因其他病变行胆囊切除发现。部分患者可出现上腹隐痛不适、胀气、厌油等消化不良症状。若并发胆石时,可有胆绞痛及胆囊炎表现。发生恶变时,症状逐渐加重,与胆囊癌相同。
2.CT表现 采用高分辨率薄层CT增强扫描,可提高本病的检出率。平扫不易发现病灶,增强后,可见自胆囊壁向腔内隆起的软组织肿块,密度均匀或强化不均匀,表面光滑呈息肉或乳头状(图7-1)。大小在1.0~2.5cm可单发或多发,肿物与胆囊壁分界截然。直径<1cm的息肉和腺瘤,CT的检出率很低,为25%左右。38%~60%的病例与胆石同时存在。CT在鉴别息肉样病变和结石有困难时,可变换体位检查,腺瘤和息肉位置不变,而结石常有变动。多数学者认为息肉样病变直径>1cm,年龄>60岁,应怀疑恶变。位于胆囊颈部直径<1cm的单发病变应高度怀疑恶变。
图7-1 胆囊息肉
(二)胆囊腺肌增生
1.概述 胆囊腺肌增生是一种原因不明非炎性也非肿瘤性的良性病变,也称为腺肌瘤病和囊壁憩室症。病理上囊壁增厚,胆囊腔缩小,黏膜上皮增生入肌层形成Rokitansky-Aschoff窦或壁内憩室,肌层异常增厚。以女性多见,年龄多为20-60岁,临床症状可不明显或类同胆囊炎、胆石症表现,偶尔痛较剧。有时右季肋部有压痛或叩击痛。
2.CT表现 平扫有时可见胆囊壁罗-阿窦内阳性小结石影,胆囊可呈软组织密度,轮廓清楚,中心水样低密度。增强后,增厚的胆囊明显强化,囊壁增厚可达2cm左右。此时常易误诊为慢性胆囊炎。采用口服胆囊造影剂后CT检查,对本病诊断可靠。可显示壁内憩室和胆囊壁所形成的“花环征”,指餐后的胆囊收缩功能及憩室内若合并小阳性结石的“环靶征”等典型本症特点。有报道偶见壁内憩室向腔内突起形成息肉样改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